在曾国藩赶到前线前,龙旗军团的形势可谓是一团糟。正面的共盟国除了有十万正规军外,还有着十万的民兵作为辅助。
龙旗军团的军力每天都要耗费在驻垒防御补给线,守护补给队,派出征粮队,扫荡游击队等琐碎的事务中。
大的战斗虽然没有发生,但小规模的战斗几乎是连一天都没有停止。进军两个月以来,几乎每天都会有伤亡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报告传来。前些日子,更是一口气报销掉了三个团的兵力!
面对这种危难的局势,龙旗军团的军团长巴图却一筹莫展,虽然尊敬的太后很早就把他送到西方军事学院系统学习了,但很遗憾学习成绩最好的是他手底下的几个汉人,而并不是他。他只是靠着满人这个身份,才混到一个军团长的位置。
共盟军的这种钝刀割肉的战术,使得巴图非常的烦躁。交战两个月再加上原先做佯攻的一个月,这三个月,龙旗军团光是兵力方面的损失就达到了七千之数。共盟军的损失呢?恐怕连两千都没有。
除此之外,接连不断的战斗,物资供应的困难,这些因素都在不断加深着已方军队士气低落的状况。
士气一低落,士兵往往就不那么好控制了,出征前,虽然朝廷要求龙旗军团尽量收拢百姓,将百姓从匪逆中分化出来。
但百姓总是不那么乐意合作,不仅老把自已的粮食藏起来,给匪逆透风报信,有时候甚至还直接拿枪来打官军。
一来二去,官军的耐心也消磨殆尽了,不仅到处都有着烧杀抢掠百姓的报告传来,甚至违背妇女意愿这样的事情都发生了。
这一系列的暴行,反而导致百姓越发地背离官军,本来好不容易才哄骗到官军这边的村子,结果又反了,官军不得不再次出兵镇压。
就在巴图烦恼的要死的时候,曾国藩终于赶到了。曾国藩一来,就立刻把巴图的兵权给收了,强调以后龙旗军团的战略决策,都要报他批准后才能执行。
接着,曾国藩则立刻大刀阔斧地执行了他的那套措施,不得不说,曾国藩的这套把戏一经实行后,确实是立刻取得了成效。
虽然整个赣省地域广大,又有许多偏远地区清军一时控制不到。但对于那些人口驻扎密集的区域,清军基本都会派人前去控制,并尽可能地将各地的民众集中在一起,以便于看管。
而看管的任务,也由龙旗军团交给了随后跟进的各地方汉军,龙旗军团一下子增添了许多机动兵力。
而被看管起来的村子,几乎都被强迫建立了保甲组织,原本的民兵被筛选出来后则当场处死。清军重新组建了一些民团类的组织,一般的百姓不愿意加入民团,清军就强迫他们加入,并专门从各村挑选那些游手好闲、作奸犯科的人充当军官。
这样一搞,许多村子一下子就安定起来,众多村民被关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跟住集中营似的。四面是高高的围墙,几个哨塔就把一大堆人给看管了起来,营内的治安则由那些嚣张的民团负责。
有些民众想偷偷出去和共盟军联系,结果被抓到后十户连坐,这十户都被杀绝了,连小孩婴儿都没有幸免。
没有了民众通报消息和民兵配合后,共盟军的袭击频率顿时大减,甚至于有好几次袭击被清军抢先察觉,反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接着,被清军俘获的民众开始被迫为清军修建堡垒,而且是大量的堡垒,这些堡垒不仅把他们的居住地围的水泄不通,进一步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
还朝着赣州的方向步步紧逼,争取把赣州合围!许多民众不愿意干,结果被清军用鞭子打着去干,若是不答应,则当场就会被打死。
堡垒线建立后,清军大规模被歼灭的事就再也没发生过了。有好几次共盟军前来突袭一些堡垒,但都被很快赶来的清军援兵给击退。
随着堡垒的增加,共盟军的游击区域不得不愈发缩减,撤往赣州的人口也在增加,粮食布匹食盐等的压力在不断加大,对外的经济联系反而愈加困难起来。
幸运的是,在带兵进攻湘省前,冯万难就已经料到清军可能会采取这些措施了,并准备了相应的预案。这倒不是说冯万难有多么料敌先机,仅仅是因为清军采取的这些套路,太常见了。历史上曾国藩剿捻军,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步步合围。
英军打布尔战争,也是这个类似思路,蒋公剿红军,也是这个思路,日军剿八路,也是靠堡垒线合围,你哪怕到现在的印度,他们国内剿灭毛派武装,还是这种把居民强制集中在一起的思路。
从这些战法流传数百年就可以看出来,这些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