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晚清大变革 > 第四十八章 京城议事

第四十八章 京城议事

京城、皇宫、一处宽敞的宫殿内,名义上的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和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都端坐在高处,在他们下面的则是帝国的满汉官员,可以说整个帝国内能说得上话的人都在这里了。

曾国藩默默地看着殿内的重臣,只是笑而不语。太后这时候召见他们,其用意并不难猜。天国被灭后,清军的全部军力都用来攻打共盟国了。一开始拿下南昌后,太后还信心满满,以为如此庞大的军力压下去,逆匪的灭亡不过是在旦夕之间而已。

但曾国藩却知道,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如果这帮叛匪这么好对付,那自已当初的湘军又怎会屡次吃亏?

果然,随着清军的继续推进,各种困难纷至沓来,除了有各种游击队、民兵骚扰外,后勤补给的压力也十分巨大。

外行总是认为军力越多越好,内行才知道军力越多,所需物资越多,过多军力反而没办法充分保障各部队的供给。十万补给不充足的大军,远不如补给充分的三万精兵好用。

同时共盟军的作战方法相当狡猾,他们往往避开与清军正面交战,只是当一部分清军孤立时,他们才集中兵力发动雷霆一击!光是这招就让龙旗军团折损了三个千人团。

更有小道消息宣称,匪首冯万难自已更是亲率大军跳出清军的包围圈进入湘省境内,一时闹得人心惶惶。

如今太后召见他们,无非是前线战事不利,指望他们来多多谋划罢了。哼,此次战事,主要的进攻任务全都由龙旗与龙腾两大军团担任了,这两都是太后的嫡系军团,也可以称为满人军团,军团内十之八九都是满人。

除了这两支中央军外,各地自行组建的地方军队,不仅武器少、装备差,更是在这次作战中没有捞到一点油水。

主要的进攻任务都由这些朝廷来的嫡系军团担任了,地方军只是负责防守后方,供应后勤,防止匪逆流窜等任务而已。

太后这种布置,曾国藩又岂能不晓其意?无非是尽量削弱他们这些汉员在军事指挥上的话语权,抬高他们满人在军事方面的权力。恐怕这次剿灭共盟国叛匪的战役一结束,他们的地方汉军就会被通通裁撤掉吧?

可惜,太后还是过分看轻了共盟国,小看了那冯万难,最终还是不得不仰仗他们这些汉员。

果不其然,当太后开口后,所讲的刚好就是曾国藩所预料的那些事,也即前线战事不利,希望诸爱卿多献良策,早日助朝廷扫清叛匪等等。

太后一张口,底下群臣虽然熙熙攘攘提出一堆意见,但却没啥意见能入太后的心。

为了建设满人新军,满人的旧权贵们早就失宠了,这些老古董无法理解新军教育,无形中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央。再加上地方汉员被排挤的现状,大家心里都有一股气,有气的情况下,不阴阳怪气你就算好了,还指望老子给你提意见?做梦!

太后指望各省派兵增援前线,各省则一味地哭穷喊惨,表示本省的资源几乎全部用来供给龙腾与龙旗两大军团了,根本没有余力支撑军队作战。言外之意其实要求朝廷继续扩大地方的军政大权,并由朝廷负责供应自已的嫡系军团。

这种建议无疑和太后渴望统一全国军政财大权背道而驰,但如今前线战事紧急,若是战败的话,对朝廷的威望打击将是空前的。

再说了,这两大军团凑出来,几乎已经拼尽了朝廷的全力,一旦失去,朝廷将再无可战之兵。权衡利弊下,太后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些地方汉员的要求,给予了他们更大的权力。

眼见气氛炒的差不多了,曾国藩终于出来向朝廷提出了自已系统化的建议。

“太后,陛下,依老臣之见,如今应该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首先,此次参剿部队虽多,但却没有统一的号令,两大军团听命于朝廷,地方汉军则听命于各地巡抚,号令不一。某一部队遇袭,其他部队则完全不在乎。如此,我等军力虽多,但力分则弱,很容易被匪各个击破。

再说了,如今两大军团事事听命于朝廷,地方汉军也是如此,前线战况瞬息万变,朝廷离前线则是千里之遥,怎能保证得心应手的指挥?不如选派一员干练的大将,统筹前线的兵权,将众多大军聚为合力,如此方可一战而定乾坤!

而且,共盟和匪区的民众都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在这一点上我等不及他。可以严密我等的组织,削弱敌人的组织!每当官军光复某一地区,就可以将当地的百姓集中看管起来,并设置保甲制度,一户通敌,则十户连坐!

匪区那里虽然有许多百姓被蛊惑,但也有不少人时刻在盼望官兵早发大军,从而救民于水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