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靠着这些人,我等可以大办团练,安定后方,阻隔匪逆与百姓的联系,不叫后者被前者蛊惑,也不叫前者从后者那得到各种情报消息。
接着,我等还可以加强封锁,匪逆的长处在于流窜,其行踪飘忽不定。他们忽左忽右,声东击西,时常以各种手段来扰乱我等的视听,我等好不容易收到情报前往袭击匪逆时,却不免遭敌埋伏。
因此,此后剿匪,干脆一概不管这些虚的消息。部队每天行进二十公里后,则停下来修筑堡垒。以堡垒组成封锁线,逐步向匪逆的中心区域压去,逐渐压缩其活动范围。任凭其如何挑衅,我等只要不轻敌冒进,就可平安无事。
当兵力不足时,可从各省抽调地方军前去填补堡垒,各省军队虽然武器粮饷等都不算充足,但用来防守堡垒也足够堪用了。
如此我军收复的区域将越发扩大,而匪逆所控制的区域却反而越发减少。若是敌人想要进攻我等的堡垒,只需要驻军坚守片刻,等到各路援军云集,那死的就必然是叛匪!
同时,赣省地区,物资匮乏,那帮匪逆虽然能造钢造炮,那食盐呢?粮食呢?随着官兵光复范围的扩大,匪逆的粮食布匹等经济资源必然紧张。只要我等利用堡垒组成封锁线,断绝匪逆核心区域与外部的联系,便能将匪逆给困死、饿死!
同时,加强纪律。对于敢于放纵或偷运粮食、食盐等接济土匪的官兵,一律处死。要是有老百姓或者奸商暗中给匪逆偷运物资,那这类人就比土匪还可恶,要用比对待土匪还严厉的办法来对待他们,让一切宵小均不敢暗通匪逆!
如此这般,匪区经济困难,百姓心生埋怨。我等就可以趁势把民与匪分化开来。一旦把民众集中看管起来,匪也无法从民那获取消息,匪也就没办法奈何官军了。这样,官军就可以放心推进,用重重堡垒将匪逆的首都围个水泄不通,如此,匪逆必亡!”
曾国藩的方案提出后,群臣无不称善,就连太后也不禁赞叹曾国藩果然是名善于剿灭叛匪的老将,对于匪逆的活动竟然如此地熟悉。
很快,曾国藩就被任命为负责剿灭共盟国的总指挥,不仅两大军团要听其命令,各地的地方汉军也任其调遣。得到此等任命的曾国藩大喜,一众汉员也对此表示祝贺。如今的曾国藩可没真实历史上那么体弱,再干个十年也不成问题,某种意义上作为汉员首领的曾国藩得到高升,也意味着整个汉员群体的地位水涨船高,这又怎能让他们不喜呢?
至于太后,她的心情则较为复杂,一方面,曾国藩的计划确实好,按这个计划实施进攻,十有八九都能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太后也不得不为汉员权势的扩大感到担忧,可以说大清自开国以来,汉员的权势从来没有如同今天这般大过。然而这帮汉员依然得不到满足,依然还在想着扩大权势,甚至以前线军情紧急为理由逼她。
难道这帮人真的就认为,自已是这么好欺辱的妇道人家,自已就真的没什么底牌吗?
“哼,如果不是那帮蛮夷胃口太大,咱家早就请那帮人过来帮忙平叛了!”
说是这样说,但太后还是忍不住心惊肉跳,若是真的把那帮人请了过来,恐怕自已的一世清名就要毁了...
可无奈,虽然自已打心眼里看不起人家,但此刻愿意来帮她平叛的也只有这个国家了。罗斯国虽然在东北驻了近五万人,但主要惦记着的是东北和蒙古这块地,根本没有兴趣南下到大老远的赣省帮清廷平叛。
而就这么点人马,也已经激起各地的强烈不满了。罗斯国的胃口谁都知道,今天他在这驻五万,明天他就敢驻十万!东北剩余的一些满八旗,早就和罗斯人冲突不断了。
至于吉利国,只惦记着东南的那几个能当港口的城市,兰西国则忙着搞安南那块地方,无暇北顾。
因此有实力,也有兴趣的,也就只有那个国家了,那个极其讨人厌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