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革鼎之大秦帝国 > 第十一章 熊廷弼

第十一章 熊廷弼

,采取“坚守渐逼”政策和持久防御方针,一步步压缩建虏的生存空间。

熊廷弼深知老奴的目的是图谋辽沈,以加大建虏战略纵深,于是,他制定了进剿、恢复、固守三个战略步骤。以“行必结阵,止必立营,见可而进,知难而止,贮放粮草,兼作退步”作为指导方略,调总兵官李怀信率军戍守辽阳门户首山要塞,并不时派出小股明军轮番出动袭击建虏军队,可谓把防守反击发挥到淋漓尽致,建虏被折腾得苦不堪言,无法全力整合力量反击,仅仅几个月工夫,经过熊廷弼的一番整顿,明军军心逐渐稳定,防守反击策略使建虏的多次进攻受挫,建虏士气大跌,老奴对于熊廷弼构筑的严密防线也是无计可施,气急败坏地大骂熊廷弼为“熊蛮子”。一时间,原本朝夕难保的辽东形势竟大为好转。

万历四十八年(1620),明神宗万历皇帝驾崩后,光宗、熹宗先后继位,大明朝廷内部在辽东防务问题上意见不一,互相攻讦。熊廷弼虽有兵科给事中杨涟的支持,但却遭吏科给事中姚宗文、御史顾慥等恶毒攻击,指责他不敢主动出击速战速决。不同于万历对他的全力支持,天启皇帝朱由校显然顶不住朝中众臣的轮番弹劾,熊廷弼受专权的阉党的牵制,他的积极固守计划无法实现,更谈不上恢复和进剿了,重新经略辽东仅仅一年零三个月,熊廷弼就被迫自行辞职还乡,大明由此错失了扼杀建虏的大好时机。代替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的袁应泰不熟悉军事,但他觉得他能,就和宋朝那些号称知兵的文官一样。袁应泰上任后,马上改变了熊廷弼的积极防御计划,开始盲目地进攻建虏,而这正中建虏下怀,本来在熊廷弼严防死守、防守反击外加经济封锁的策略下被弄得半死不活的建虏这下开心了。老奴就怕明军关门打狗,四处围困而不与他们进行大规模的野战。现在袁应泰命令明军四处出击,主动出战正中老奴下怀。而以这时明军的战力,守城加偷袭还行,大规模与建虏野战就相形见绌了。

结果可想而知,袁应泰屡吃败仗,损兵折将,上任只四个月,被熊廷弼称为“神京左臂”的沈阳和辽东首府辽阳就被老奴努尔哈赤所攻占,辽东形势彻底败坏。袁应泰见大势已去,举家自杀,巡按御史张铨亦壮烈殉国,巡抚薛国用代为辽东经略,噩耗传来,天启皇帝朱由校不得不承认:“熊廷弼守辽一载,未有大失;换过袁应泰,一败涂地矣!”

辽阳和沈阳相继失守,大明朝野震惊。天启元年六月,朱由校追究辽沈失守的罪责,惩治御史冯三元、张修德、给事中魏应嘉等,罢免辽东经略薛国用,又急命已经辞职归乡的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令其第三次经略辽东。但却又安排阉党分子王化贞任广宁巡抚,将关东的十三万大军驻广宁,由王化贞指挥,掌握实际的兵权。而经略熊廷弼却只带五千名士兵驻山海关,使他徒拥经略虚号,却无法统领号令辽东,如此安排,直接导致了后续的经抚不和,为辽东彻底溃败埋下了地雷。

熊廷弼曾经两次经略辽东,有丰富的军事经验,熟谙辽东形势。他针对辽东业已失守的现实,制定著名的“三方布置策”,即以广宁驻步骑军,集中固守辽河防线,以辽西为前头堡,威慑辽东,以防守为主,伺机进剿。这体现了他一贯坚持的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这个积极防御的作战计划,本来是切实可行的,但却又引起大明朝廷内部的激烈争论,有人支持熊廷弼,有人支持王化贞,熊廷弼主守,王化贞主战,经抚不和。而王化贞手握重兵,不听经略熊廷弼的调遣,我行我素,自行决定进兵辽东。

王化贞和袁应泰是一路货色,素不习兵,却狂妄自大,轻敌冒进,他绝口不提防守,主张全力进攻,并把收复辽东的希望寄托在了他所收容的蒙古兵对建虏的作战上,妄图以鞑制虏,甚至叫嚣出“只需六万兵力,就可一举荡平建虏主力”这样不切实际的口号,这和后来被人吹成明末民族英雄、明末著名军事家袁崇焕的“五年平辽”一样可笑。

可是这样无知的王化贞却得到兵部尚书张鹤鸣竭力的庇护,在辽东无人能制,而熊廷弼却屡遭张鹤鸣千方百计的压制,导致进退失据,熊廷弼身为经略,有名而无实,不但不能节制王化贞,反而处处受张鹤鸣、王化贞的压制,正是这样的矛盾导致明军最终的失败。

努尔哈赤最怕的是被他称为“熊蛮子”的熊廷弼,至于王化贞,老奴表示没听说过,无名之辈而已。他利用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的矛盾,一面派陈良策假降王化贞,一面收买王化贞的心腹将领孙得功,从中挑拨策动,以坐收渔翁之利。

天启二年五月,正当熊廷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