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张家口,车来人往,喧嚣烦闷,一如既往地热闹非常。
因为多日未下雨,烈日暴晒下,官道上已经满是尘灰,车马过处,阵阵灰雾飘荡在半空之中,加深了这八月的浮躁不安。
“啪嗒啪嗒啪嗒……”
一队骑士从京师方向疾驰而来,马上的骑士们在快马即将到达城门口时勒住马缰缓缓骑行,其中一人背后背着一个大木匣子,只听他高声喊道:“陛下有旨,前辽东经略熊廷弼等人失略,致广宁兵败,辽东尽失,廷议处死熊廷弼,传首九边,以儆效尤。”
一边喊着,这队人马缓缓骑马进入张家口堡,一路向着军堡而去。
一时间,整个张家口人心浮动,不少人慢慢围拢过来,人们对着这队人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如此重臣被处死,身首分离,首级被带到九边震慑边军将士,朝廷这得是多恨熊经略啊?这事对九边将士的震撼之大,可谓山崩地裂啊!众人议论纷纷,一时间整个张家口都在八卦着熊经略之死的原因,毕竟爱看热闹是华夏人历久不衰的优良传统嘛。
纵观熊廷弼传奇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治世能臣,军事天才,勇于任事,拙于谋人,性格孤傲,导致满朝敌人,最终遭人陷害而死。大明王朝自己把他们的擎天柱挖断了一根,致使明王朝这艘已经满目疮痍的大船更加破败,更加速了其沉没的速度。
万历三十六年,时任御史的熊延弼首次奉旨巡按辽东,奉命驻守辽阳。而在前两年,辽东总兵官李成梁曾以“地孤悬难守”为由,与辽东巡抚赵楫等擅自放弃万历初年大明开拓的宽甸堡等六堡土地八百余里,并将这些地区的六万余户人口迁徙到内地。当地百姓留恋家园,不肯离去,明军便强迫他们远离故土,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多有死于非命者横尸沟壑。宽甸六堡事件之后,李成梁等还以招复逃人为名冒功受赏。李成梁和太监高淮都是乱辽的罪魁祸首,高淮罪该万死,李成梁也难辞其咎,养寇自重正是古代领军在外的大将最爱玩弄的花招,李成梁出镇辽东,也经常玩这套把戏,正是李成梁的养寇策略导致建州女真的最终坐大。
对于李成梁等内迁宽甸等六堡,熊廷弼对此非常不满,他认为这是导致辽东战局越来越恶化的根本原因,放弃的土地都被建虏占领了,这增加了建虏的战略纵深和发展潜力。熊廷弼认为这不可取,加强防守,积极构筑防御体系才是真正的战略。
针对建虏对辽东的进攻,大明边防经常受到挑衅的形势,熊廷弼以为辽东是京师的屏障,只有不放弃辽东,才能保证京师的安全。有鉴于此,熊廷弼采取了“以守为战,修边筑堡”的积极防边策略。按他的话说,“防边以守为上”,坚守而后才能进攻,可谓是大明版的防守反击策略。
因此熊延弼在辽东巡按任内,大兴屯田,种植粮食,大力修筑堡垒,大力查处贪腐贿赂,积极整顿兵备,辽东风纪为之大振,明军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可惜不久后,熊廷弼与南畿巡按御史荆养乔意见不合,被荆养乔弹劾弹劾下台,他的所有措施就此止步,辽东大好形势毁于一旦。
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檄文,正式宣布反叛大明,建虏随即发动了对明军的大举进攻,并迅速占领了抚顺等地。由于此时的辽东经略杨镐采取了错误的策略,以十万大军四路“分进合击”的战术,围攻建虏龙兴之地赫图拉,打算孤注一掷,毕其功于一役。结果被老奴采取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萨尔浒一战,建虏以集中全力,各个击破的战略获得全胜,杨镐“三路覆师,举朝震骇”。
大明为了遏制建虏,收复失地,只得重新启用熊廷弼,希望他能够改变辽东被动的局面。
熊廷弼临危受命,他抵达辽阳后,开始招抚大量流民,稳定生产。同时整肃军纪,赏罚分明,对有功将领如贺世贤等进行了奖赏,而对临阵脱逃的将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以及贪赃枉法的游击陈伦等人一律处死,总兵官李如桢被弹劾罢免,以李怀信为镇守辽东总兵官。他又命人设坛祭祀抚顺、清原、开原、铁岭等地的死难烈士,大力惩治克扣粮饷的贪官污吏。那时还不像崇祯年间,大明朝廷的威严还没有多少武将敢于挑战,因此命令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效果立竿见影,明军上下号令严肃,部伍整齐,将士无不听命。他还积极部署防务,实行固守围困之策,从经济上对建虏进行了严厉封锁。他还督促军士造战车,治火器,修筑城池,充实军备,计划构筑辽河防线,集中十八万兵力分布建虏四周,大肆筑城结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