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饭和软饭,不吃油腻食物。
据说在唐朝的长安城,很多富人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腿脚麻木,浑身酸疼、无力,大夫都束手无策。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一位太守家观察了几天,发现太守的贴身家童也患病,但病情比太守轻得多;普通老百姓却不得这种病。起初他百思不得其解,进厨房仔细一看,发现了其中的玄妙,就开出了一个药方,药物居然是粗粮糙米、谷糠麦麸。半个月之后病人都康复了,人人称赞孙思邈是天下神医。
其实,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唐代富人患病,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孙思邈开出的粗粮糙米、谷糠麦麸里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自然药到病除。由于各种主食的营养成分不尽相同,单吃粗粮或单吃细粮,并不能维持全面的营养。因此,应该细粮与粗粮搭配,谷类与豆类、薯类、瓜类搭配,这样一来,主食丰富多彩,营养成分齐全。
俗话说,“玉米糁米打底,吃了能活九十九”。世界五大长寿之乡的主食都是玉米,这不是巧合,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玉米是粗纤维食物,也是低热量食物,能量不高,纤维粗,能增加肠道快速蠕动,有益于食物综合消化吸收,确保及时排出体内各种毒素。
玉米虽然是粗粮,但营养价值并不低于细粮大米。除淀粉和钙的含量略低于大米之外,所含蛋白质、脂肪、磷、铁以及B族维生素都高于大米。长期食用玉米,有延年益寿的特殊功效。但要注意的是,玉米发霉后能产生致癌物,发霉的玉米绝对不能食用。
小贴士
百岁寿星的养生秘诀:写毛笔字喝功夫茶
新加坡有位长寿老人名叫陈君礼,是一位中医,享年103岁。在一百岁的时候,老人还神采奕奕,说起自己和家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仍然记忆犹新。临终前,他用毛笔宇写下了自己的长寿秘诀,留给子孙们借鉴。
陈君礼的养生秘诀写了将近20页,说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有规律地生活,少吃多餐,多莱少肉,讲究卫生等。他每天吃6顿饭,但每顿都是半饱。他的菜单包括:早餐,7点起床,做简单的体操后,喝一碗白米粥;早茶,看过报纸后,10点左右喝一杯加奶的咖啡;午餐,写一个半小时的毛笔字后,12点吃顿清淡的午饭;午茶,下午3点,喝中国的功夫茶,吃点小点心;晚餐,傍晚5点半,吃简单的晚餐,来一小杯白兰地;夜宵,晚上10点,喝碗稀粥,然后上床睡觉。
原味主食更健康
“花样”主食虽然味美,但却像糖衣炮弹,有着很多潜在的危害。
东方饮食除了讲究粗细搭配,最大的优点就是主食清淡、菜肴口味丰富。可人们生活富裕了,原来每餐必不可少的米饭、馒头却被很多人冷落,仿佛主食不加点滋味就显不出生活档次。于是,餐馆的主食是油酥饼、抛饼、肉丝面、鸡汤米粉、馅饼、小笼包、油炸小馒头,家里吃油酥饼、炒饭、肉饺。但大家想过没有,这些“花样”主食都加入了大量的盐和油脂,吃得过多,对健康有害无益。
一餐吃下二两咸味主食,就相当于多吃进去2克食盐。包子、馅饼和饺子都有肉馅,脂肪含量都在30%以上。炒饭里裹着一层油,常常还配着鸡蛋、火腿丁等高脂肪配料菜肴。这些“花样”主食虽然味美,但却像糖衣炮弹,有着很多潜在的危害。所以,主食还是清淡为好。
小贴士
毛泽东的主食习惯
毛泽东晚年血脂、血压、胆固醇都不高,与他平时喜欢吃粗粮、杂粮的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毛泽东一日三餐都吃主食,每顿饭一小碗,大约50克左右,但却吃得很杂,以糙米为主,加一些薯类和豆类等杂粮。晚饭时喜吃一个烤红薯和烤玉米。毛泽东的这种习惯非常合理。因为粗粮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1和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具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神经组织的功能的作用。膳食纤维又被称为人类“第七大营养素”是近年来国际营养学家确认的功能食品之一,也是平衡膳食结构必需的营养素之一。研究表明,膳食纤维能吸附肠道脂肪、胆固醇和有毒物质,并阻碍其吸收,促进其排泄,具有降脂、降压、降糖、提高免疫功能和预防癌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