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日,我们来到了一个颇负盛名的古老小城。灰色的城门尚在,昭示着已经过去的岁月。汽车驶入小城窄窄的街道,忽然,我们车上一位名作家叫了起来:唉呀!他们怎么把石子路铺成柏油路了?真是糟糕透了,感觉完全破坏了。
同车的人纷纷探头去看,尔后纷纷点头:是啊是啊,石子路才有味道嘛!来过的那位又说,上次我就是担心他们会把石子路毁掉,果然毁掉了。唉唉,真不懂啊!
我想了想,也许街两旁的老屋配以石子路的确要相称些。但当地人把它改修成柏油路,一定是根据他们的切身需要而为之的。也许是石子路太颠簸,也许是下雨后有混浆(这两点我们一路上都有体会)。毕竟他们年年岁岁生活于斯呵。
我说了我的想法。但大家都不以为然,仍认为小城的人太不懂“文化”了。在他们看来小城应该是不变的,永远是破败的房屋,坑洼不平的街面,好让有文化的人到这里来发思古之幽情。我想起那次在西藏,也遇到类似的情形。我们的车在旷野中停下,想拍几张以群山为背景的照片。路边有电线杆,那电线杆很奇特,也许是因为这高地不长一棵树,找不到木料;也许是因为这高地的风太猛烈,它比通常的电线杆要粗壮得多,也低矮一些。我正在琢磨这电线杆,就听见同行中有人生气地大骂:讨厌的电线,真是讨厌,怎么架到这儿来了?躲也躲不开,把什么好景致都破坏了。
我从镜头里望去,果真如此。
但接下来就有人说:现代文明真可怕。
这我就很难理解了。难道这里永远荒芜、永远处于黑暗就可爱吗?这里毕竟也有人类生存,有同样希望过好日子的人类生存。如果现代文明真的可怕,为什么没有人远离它到这里来呢?
在我想西藏的时候,有人恰好提起了它。
现在全国只有一个县不通公路了,就是西藏的墨脱,墨脱就是藏语孤岛的意思。但听说马上要修公路了……
我插话说,很困难,恐怕一时还修不了。
那太好了!我真是祈祷它不要修成。因为路一修通,什么自然风貌统统都要破坏掉的!千万别修成,我还打算过去看看呢。
我一时怔住。
我真想对他说点什么。我想说:您也许不知道,就是因为不通公路,那孤岛上驻军的五个战士,为了去分区考军校,冻死在走出孤岛必须要翻越的雪山上。那孤岛海拔并不高,气候也宜人,但要进去或者出来,都必须走三天三夜的极其艰险的山路。这三天中没有一口热饭热水可吃,这三天夜里都只能露宿在岩石上。那儿的战士收不到信看不到报纸,那个地方的人(一个县)几乎从生到死都没见过汽车……我去过那儿,是坐直升飞机飞进去的。但是我(我想还有所有进去过的人),都日日盼着通向孤岛的路早日修筑。
也许近些年来人类对自然伤害得太厉害了,砍伐森林,污染河水,致使我们这些懂得生态平衡重要性的文化人士十分忧虑。
也许许多自然景观的确被一些不懂文化的人弄得不伦不类,到处是拙劣的人工痕迹,致使我们这些对大自然有足够鉴赏力的文化人非常愤懑。
我能够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
但是,这毕竟是两回事呀!
不能因为你可能会在某一日突然光临小城,要欣赏那条石子路,就要求小城的人年年岁岁为你在石子路上来回颠簸;不能因为你可能会在某一日突然去某处荒山野岭照一张什么相,就要求那儿的人年年岁岁为你点煤油灯或者油松照明(而不架设“讨厌的电线”);更不能因为你想去那孤岛上猎奇,就渴望祈求孤岛上的人永远保持闭塞的苦闷的生活,永远为走出孤岛而付出血汗乃至生命。
这不公平。
也许我狭隘了,也许我对大自然还热爱得不够深厚。
但是我想,假如我们,你和我,也住在那孤岛上呢?
1991年云南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