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以“均田免粮”为口号,到处宣布:“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s·h`u*w-u-k+a*n¢.`c?o?m!在进北京前,起义军纪律严明,不许私藏金银、占住民房、踏坏田苗,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许多人就像“大旱盼云”似地盼望李闯王!
就是在进北京城之初,起义军也是秋毫无犯,“上将刘宗敏整军入,军容甚肃”。可是,没过几天,起义军就很快由“义军”变成了“害军”。作为起义军的领袖,李自成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实,早在进入北京前,李自成就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的反面。
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前后,李自成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此前,他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此后,他逐步蜕化为封建帝王。这年春天,李自成一攻克襄阳,就“改襄阳为襄京,修故王宫殿居之”。第二年正月,又改西安为西京,定国号为“大顺”,当上了专制帝王。!第_一`看-书-枉! \耕′歆+最/筷¢随后,他又学着封建统治者那一套,给自己的祖宗八代各加“谥号”。
同时,李自成又忙着给自己整修宫殿,“据秦府为宫,收姬妾数百以充实之……发民夫,大修长安城,挑濠堑,具楼橹,视前制倍壮丽”。此时,李自成虽然仍是头戴白毡笠,身着蓝箭衣,胯下乌驳马,但他已经蜕变成一位封建帝王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在黄龙旗的簇拥下,李自成攻进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大顺皇帝取代了崇祯皇帝。搬进皇宫后,李自成册封妻子高氏为皇后,以谋士牛金星为宰相,大将刘宗敏掌管军队,下面的文臣武将也大多是明朝的高官显贵。
作为文官之首,大学士牛金星“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享受起“大顺宰相”的滋味儿来了。至于刘宗敏这个铁匠出身的将领,也抓紧时间享福发威:一方面亲自拷问豪绅大富,大肆搜刮金银;另一方面把正在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的小老婆陈圆圆给霸占了,促使吴三桂叛变降清,带来千古祸害。?墈,书.君· !耕*新/醉-哙\
“上梁不正下梁歪”!集结在北京的40万起义军(也许应该称他们为“大顺官兵”)也跟着变质了,“贼将各踞巨室,籍没子女为乐”。当时,有人曾提醒刘宗敏,这样下去会激起民变,刘宗敏却说:
“此时只忧兵变,民何足言!军兴日费万金,安所取给?”
这等于是公开告诉40万大顺官兵:你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奸淫掳掠,胡作非为,谁也不会制止你们!
倘若大顺皇帝李自成不同意(至少是默许),刘宗敏又怎么敢如此纵容?他有几个脑袋?
由于新建立的大顺王朝迅速腐败,老百姓对他们大失所望,“始愤痛思旧矣”。现在,人民竟然怀念起腐朽的明朝来,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不久,吴三桂投降清朝,引八旗兵入关。其实,这也并不是十分危险的情况,因为此前清兵也曾多次绕开山海关南下,最后还是退回关外,何况清军面对的是比明军强悍十倍的大顺军!所以,清军统帅、摄政王多尔衮对李自成也心存畏惧:
“我军三次围困明都,不能立克,(李)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肯定过人,如今率大军而来,志在不小……”
这句话,可以说是既正确,又错误:说它正确,是因为李自成的确比清军厉害,竟能一举攻克北京;说它错误,是因为多尔衮没有看到大顺军队已经迅速腐化,不再是昔日斗志昂扬的农民军!
据《明季南略》记载,大顺官军东征山海关时,将士们一个个腰缠万贯,“多者千余金,少者亦不下三四百金。人人有富足还乡之心,无勇往赴战之气”。在八旗铁骑和拼死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