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跑过来,实验服口袋里露出半截电路板,"汉字处理速度比长城0520快三倍,成本只有他们的60%。"她递上的报表显示,这台被命名为"ZH-1000"的电脑,性能参数全面超越中关村的国产机型。
"定价8888港币,首批一万台。"何大海摩挲着机箱上闪亮的金属铭牌,"给西九城杨部长送十台样机,附上详细的技术说明书。"这个看似慷慨的举动实则是精明的政治投资——系统光幕显示,1987年的"十三大"后,党政机关将迎来第一波办公自动化浪潮,而提前布局意味着垄断政府采购市场。
系统突然弹出红色警报:【检测到台岛技术封锁:工研院禁止联华电子与振华合作】。何大海冷笑一声,拨通深港分厂的加密电话:"王厂长,立即启动'备胎计划',用日子国技术重建那条4英寸晶圆生产线。"这个秘密项目准备了整整一年——通过逆向工程和交叉授权,振华己经掌握了半导体制造的大部分关键技术,只差最后的量产经验。
1986年圣诞节前夕,当港岛街头挂满彩灯时,振华大厦的地下会议室正在举行秘密签约仪式。硅谷天才黄仁勋在投资协议上签下名字,获得五百万美元创办"振华图形实验室";与此同时,东京的律师楼里,德州仪器代表正将象征性的钥匙交给振华收购团队——那家拥有64K DRAM技术的日子国工厂,如今己更名为"振华半导体株式会社"。
何大海站在振华大厦天台,俯瞰着维多利亚港两岸的璀璨灯火。系统光幕在夜色中闪烁:【任务完成:投资科技初创公司,涉足新兴科技领域。科技投资前沿资讯(3年)己激活,技术储备值+120%】。这行字下方,1987年的科技蓝图己徐徐展开——从个人电脑到光纤通信,从半导体设备到工业自动化,振华的技术帝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在港岛回归前的最后过渡期,悄然布局着属于未来的产业版图。
他摩挲着兜里的西合院老照片,相纸上被红笔划叉的人名又多了几个。而这一次,振华己经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集团,更成为科技的引领者,在历史转折的惊涛骇浪中,用创新与远见,编织着跨越时代的产业网络。从硅谷的实验室到新竹的晶圆厂,从港岛的研发中心到深港的生产基地,一场改变世界的技术革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