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烈度如此之大,是交战双方都始料不及的。清军参战兵力近20万,共盟军约10万,总计约30万的大军挤在一个省份激烈交战着。
30万大军交战,这在古代也算是惊人的大战了。别看某些王朝自吹有百万大军,真正能派到战场一线的能有多少兵力?
就比如10年前的大清,不也是有近百万大军吗,结果每次派兵征战其兵力都在十万人以下,对太平军的攻击,也基本以千人规模为主。
围攻金陵的大战,清军总的围城兵力也不过4-5万罢了。
除了参战人数少外,战争的惨烈程度也有所差异,古代的战争虽然可能持续十数年,但真正交战的时间却很少。小规模部队冲突,行军赶路,围城战蹲着互相耗粮食,这些才是古代战争的主流。
大家所渴望的血腥大战,往往很少发生,而且一打这种大战,一般几小时乃至一两天就结束了。
所以,古代当兵的往往并不咋怕死,今天不打,明天也不打,后天还是不打,老子怕死做啥?不如担心饷银是不是被狗上司的给贪了,亦或是地方上那些刁民不肯将家里的大鱼大肉給端出来。
如今这一天折损三百人的烈度,要是搁到曾国藩围攻金陵的时期,四五个月就能把围城部队给全都报销掉。
第一次感受到战场绞肉机的曾国藩不免有些心惊肉跳,某个地区的部队全军覆没了,赶紧派新部队去增援,新部队第二天又他妈全军覆没了!
更为可恨的是,那些反正的所谓拥护大清的乡绅,虽然偶尔也会通些情报,但这些情报大多不靠谱,总是夸张地渲染他们那有大规模共盟军出没。结果呢?清军部队到了一看,不过是三三两两的民兵罢了!
这帮傻瓜自已中了敌人迷惑试听的计谋而不自知,尽传一些错误消息给官军,搞得曾国藩一日数惊,真是尤为可恨!
要知道如今的曾国藩可是60多岁的老人啊,虽然这个时空的曾国藩不像真实历史那样病的那么厉害,但失眠、耳鸣、精神倦乏这些老年人该有的毛病那是一个不落。
精神脆弱的老年人本就承受能力差,听不得坏消息,你这天天到处一堆坏消息传来,曾国藩那老心脏可受不了啊,时常一紧一紧的痛,有好几次甚至连气都喘不上来。
巨大的精神压力,庞大的工作量,使这位晚清第一名臣的面容不免日趋消瘦,头发开始变白,脸上神采不再。若是有与曾国藩相识的人看到这一幕,定然会惊讶于,曾国藩领兵作战不过三四个月,整个人却好似苍老了十岁!
清军最高将领觉得很疲倦,共盟军这边也是如此。冯万难离开共盟国后,共盟国的军事大权就全都压在李丘一人肩上。作为一个农民出身、半道参军的将领,李丘一直都感觉到很有压力。
在太平军时还好说,他只需要冲锋陷阵、打仗勇猛就可以了。但到了火器时代,部队更需要的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能够洞察全局、发现敌人弱点,并合理组织已方军队打击敌人的优秀指挥官。遗憾的是,以上三点,李丘原本都不具备。
随着共盟军的发展壮大,李丘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各种质疑之声也纷至沓来。“李丘有什么能力在这个高位?他无非是跟冯委员长混的比较久罢了!”
类似的讽刺之声几乎是不绝于耳,这样的讽刺,最后甚至传到冯委员长那里去了。对此冯万难也没啥好办法,自上而下的官僚机构只要存在,就总有人会觊觎上面的位置。
然而一个萝卜一个坑,不把上面的人排挤掉,他自已怎么好上位呢?李丘虽然跟冯万难最早,但随着共盟军的扩张,各式优秀人才都在往共盟军中跑。光是洋人教官,在共盟军中就不下三百位。甚至还有许多海外留学回来的人才。
人才一多,难免就互相轻视看不起,总觉得自已的位置太低,别人的位置太高,由此风言风语自然不断。
对于这些怪风,冯万难依然选择坚定支持李丘,别人不理解李丘,但他理解。李丘虽然脾气差、非常暴躁,但是在国内作战多年,又跟了自已那么久。不仅对于敌我双方军队的情形比较了解,对于政治以及共盟军的战法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所欠缺的,只是一点理论知识而已。
在冯万难的督促下,李丘不仅翻阅了大量翻译过来的西方战术书籍,还时常跑去向那些地位比自已低的军官请教,久而久之,李丘自已也积累了相当庞大的理论知识。
只是共盟军上面老是有冯万难顶着,像李丘这种军事将领反而没有独立发挥作用的条件。这次大战,冯万难将兵权丢给李丘,既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