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晚清大变革 > 第四十七章 让给他人

第四十七章 让给他人

被搞得烦了,清军只能在道路的沿线设置小型哨塔并驻军加以防守,然而清军一在某个地方修建哨塔,民兵就立刻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挖路。小样,和我比认路?认真的?

就这样,清军每推进一公里,差不多就得布置近三个哨塔,然后留差不多二十人的兵力驻守。

为了征集粮食,清军不得不派征粮队到乡下,为了修复道路,清军不得不派一部分士兵兼做工程兵。(很难抓到壮丁)

光是这样也就罢了,狡猾的共盟军在从南昌撤退前,在各地留下了大量的小分队。这些小分队往往以几十到一百人为单位,随便找个山头就占山为王了。

最讨厌的就是这帮小分队了,这帮人仗着有当地民众的支持,对地形极其熟悉,时常冲出来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清军设置的哨塔,时常被他们突袭,临时搭建的哨塔,能有啥坚固度,被这帮狗日的摸到哨塔下面,一包炸药就炸上天了。搞得守哨塔的清军十分紧张,总是担心被共盟军在夜间给摸掉。

打掉哨塔后,得了几场胜仗后,这帮共盟军越发嚣张了,甚至敢趁着清军大队行进时抵近射击,往往是打两枪就赶紧跑。到了晚上,胆大的共盟军士兵甚至会悄悄摸到清军营地进行夜袭,夜晚的战斗往往很难搞清楚敌人的数目,清军即便想反击也无从着手。

而在诸多清军中共盟军最喜欢打的,还数征粮队。古代可不是现代,开车一日几百公里都毫无问题,光靠双腿的话,一般一天就走三十公里左右,大军行进甚至更慢,只能走二十公里。

这是因为每天的时间中,往往只能有很少的时间分给行军,其他的像休息、吃饭、各种战场勤务这类杂事都要把时间给占去大半。

而从大部队跑到征粮地点去征粮,随便一走可能都在三百公里以上,光是往返就要走上二十多天。换句话说,征粮小分队拥有的兵力只有一百人,一旦遇袭,大部队根本来不及救援,共盟军最喜欢打这种脱离大部队的征粮小分队了,一打一个准啊!

面对这些小分队,往往是先由各村哨兵通报其行进路线,然后共盟军则赶紧呼朋引伴,把分散的好兄弟们召集起来。甚至有些共盟军还嫌人数不够,大手一挥,给了一批好枪给村里的民兵,帮他们成立了村属游击队。

这样,往往就是三百到四百的共盟军在拥有地利和情报优势的情况下,逮着一百人的清军征粮小分队就是一顿狂揍。即便能有少量清军侥幸逃了出去,往往也会被路上的民兵给堵住,征粮小分队就这样纷纷一去不复返。

出于报复,清军往往也组织过一些相当的大军对这些该死的民兵和残留的共盟军进行扫荡,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这种大规模的扫荡对于人力物力的损耗也是相当惊人的,从而不可避免地拖累了前线大军的推进速度。

只要这样消耗下去,等到清军大军削弱到一定极限时,共盟军的主力就会集中起来,逮着清军的薄弱部分就是一顿痛打!

但这次,冯万难不准备自已亲自指挥主力了,他想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人,理由有两个。

第一,共盟国的重大战事总是由他直接指挥,其他将领得不到锻炼,即便有能力也施展不开,出于为共盟国军事人才的长远培养考虑,是时候让其他一些人站在舞台前列上来了。

第二,每次伏击或者奇袭啥的,都是冯万难领导的,清军把他给盯死了,冯万难去哪,清军必然在哪防一手,冯万难不露面,那清军必然是处处防一手。所以这次冯万难要反过来利用清军的常识,自已前去诱敌,从而为友军创造机会。

因此这次战役,冯万难把主力的指挥权交给了李丘,自已则率领一些地方师,往着湘省方向敌人的后方挺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