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李世贤在崇仁战败,冯万难狠狠的一拳打在眼前的桌子上。他毕竟对于历史的细节知之甚少,只是大概知道一些时间点和人物而已。因此即便冯万难已经知道了李世贤就在崇仁,但冯万难却并不知道李世贤接下来具体的遭遇如何。啥都不知道的冯万难难免心存侥幸,总认为李世贤他们可以多撑几天。
当李世贤受伤战败的消息传来时,冯万难心中的震惊可想而知。自天京被围后,还在活跃的就是太平军的余部了,这支余部的首领就是李世贤。冯万难知道太平军余部迟早会失败,但却没想到会败的这么快。如果他再不采取一些积极行动的话,那他就算抢到洪天贵福也没用,没有士兵的光杆司令抢到了又有什么用?
“可是,如今的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吉安方向已经开进来一支清军,摆明了就是来防备我的。如果我率领五千大军贸然前往救援李世贤,那我就会脱离我好不容易才创立的影子政权,人力物力情报方面都会处于劣势。一旦遭到清军的围追堵截,势必损失惨重。
即便我侥幸冲破重围赶到李世贤身边,只靠一点残军败将又能有何作为?搞不好反而把自已给陷在敌人的重围中间...进又不是,退又不是,真他妈让人烦躁。”
看着地图上的吉安,冯万难真恨不得立刻挥军前去把这颗讨厌的钉子给拔掉。可麻烦的是,吉安城并不是像永新县那样只有几千人口的小县城,而是有着上万人口的“大城市”,其城墙又高又厚。再加上吉安最近刚好新进驻了许多兵士,要想打下这样的坚城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是不打掉吉安,就等于往冯万难东征的道路上打下了一枚钉子,一旦冯万难越过吉安,清军就可以从背后向其发起攻击,到时冯万难就将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
“打是没办法打下来的,那有没有不打也能取胜的办法呢?”想到这的冯万难突然感到一阵灵光闪过,他有办法了!
“确实,正面强攻吉安确实没办法打下来,但我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打下吉安,而是让吉安城内的清军不敢出来追击我罢了。我完全可以派兵把吉安围住,然后引诱清廷的援军前来搭救,只要我把这支援军歼灭,那城内的清军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想到这的冯万难不再迟疑,迅速召集将领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大多数将领都不赞同冯万难的计划,认为这份计划太过冒险。如今已方兵力不过五千,又要完成围城的任务,又要完成打援的任务,兵力明显不足。
再加上清军上次吃了亏,这次绝不会掉以轻心,很可能会调遣相当数量的大军来攻,而这样的大军配备的必然是名精干的将领。已方军队与其正面对垒都不一定有胜算,何谈歼灭敌人?
冯万难知道这些人的担心十分有道理,但他们只是从战役的角度来看问题,并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如今的战略形势是清军大举进攻,太平军陷入四处围剿的窘境。冯万难军之所以能一时处于比较稳定的态势,纯粹是因为冯万难军地处偏僻,清军暂时不愿意腾出手来对付他而已。一旦太平军失势,清军必将从四面八方围过来,那时候就大势去矣!
因此不管这仗有多少困难,能不能打赢,冯万难都必须去打这仗,只有这仗打赢了,冯万难军才能获得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局部的利益必须要服从整体的利益,整体的利益崩盘了,局部的利益也要随之崩盘。
在这种严重分歧下,会议上大家越说越不投机,甚至有隐隐吵起来之势,最后几乎是冯万难一个人强行靠自已的威望通过了这个建议。眼见列王千岁如此表态,其余诸将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好下去各做准备。
七月上旬,迅速集合完毕的冯万难军朝着吉安浩浩荡荡开了过去,此次出征冯万难几乎是倾巢出动,五千大军全都带了出去,家里连一点兵都没有,只留下各地自行组织的民兵看家。而所谓民兵,实际上也不过是组织起来的农民罢了。
大军开到吉安后,并没有立刻组织攻城,而是在吉安的乡下四处进行扫荡,消灭各地的地主武装,搭建影子政权。
吉安县令听说有大批长毛来犯,赶忙紧闭城门,对城外根本不管不顾。如今城内的兵力有两千湘军,三千绿营,加上紧急征调的两千乡勇,兵力总共达到了七千人。
明明自已拥兵七千,但胆小的吉安县令根本不敢出城迎敌,对面这支长毛听说凶的很,前些日子派去讨伐他们的五千兵马说没就没了。自已又不懂打仗,万一自已出去也打了败仗,那我这城还守不守了?不如等在城内呼叫友军,既保险,又安稳,至于城外的乡绅们咋办?不好意思,官老爷我这也没多的兵啊!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