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荡完周围的乡村后,冯万难的实力也开始了急剧膨胀,从一开始的一百五十人扩张到现在一千人的规模。冯万难将这一千人编为了两个营,每营五百人,下辖五个百人哨。
同时冯万难还给自已的这支队伍取了个正式的名字,叫太平军赣南支队。到了这一步后,冯万难终于是有了可以初步自保的力量了,至少不用担心不知道从哪冒出来一股团练就能把自已一口吃掉。
但对此冯万难并不满足,如今的时间已经是四月底了,距离天京沦陷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那时十数万清军将大举进入江西,眼前这点兵力依然不够人家塞牙缝。更别提他的部队是火器装备率不足百分之20的弱军,敌人则是火器装备率接近百分之50的强军!
如果冯万难真的想实现图生存,求发展的战略目的,那他就必须在三个月内拉出一支更大的队伍,以便在战略上策应太平军的余部,减缓其衰弱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足够长的安稳发育的时间。
因此对于冯万难来说,打县城就是势在必得了!
实际上,攻打清朝的县城,是一个技术含量很低,风险很小的活。这和清军的布防有关,清军的军队为由满人组成的八旗兵和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八旗兵并不驻防江西,驻防江西的只有两三万绿营兵。而经历了十年太平天国战争后,江西的绿营兵数量总共才堪堪两万。
而在这两万人中,又有一大半驻守在南昌,赣州这两个地方。现如今太平军进入江西补充粮草,为数不多的绿营兵又得调过去帮忙堵截太平军。可以说如今的江西,除了南昌与赣州外,其他地方清军的兵力是相当虚弱的。这也就导致清政府不得不依赖各地的地主武装,像康文林的乡勇就达到了二百之数,这已经是一支相当惊人的力量了。
而剩下的清军,他们的布防也是极度分散的,这里布置五十人,那里布置一百人,像永新县这种偏远县城,驻防的正规清军总共才二百人。
清军这种布置自然是存在好处的,部队分的这么散,就可以实现从城镇到乡村的最广泛控制,而不是说皇权不下县。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避免汉人士兵串联造反,毕竟造反的思想就像瘟疫一样,很容易就在军中蔓延开来,只有互相隔离才能有效避免这种思想的传播。
但同时这样的布置也存在极大的劣势,部队分的过散,代表各处的防御力量都极为薄弱。一旦遇到稍大一些规模的敌人进攻,各处的军队就完全无法抵抗了。这时候就必须要将分散在各处的军队慢慢集结起来,就在你五十人,一百人,慢慢集结到几千人的这个过程中,敌人早就把你周围的乡村镇给扫荡一空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冯万难率着他那100多号人上井冈山时,他就有能力打下县城了。不过即便那时候把县城打了下来,也没什么用。只靠100人占据县城就想实现对乡村的广泛控制?别做梦了。
所以冯万难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控制县城周边的乡村,积聚兵力,等到时机成熟再一举拿下县城。
而攻打县城的经过,也没啥好说的。名义上永新县有200的绿营兵,但实际上只有100多,其他的都是空额,方便千总老爷吃空饷。剩下的这一百多绿营兵平常也不操练,而是忙着搞自已的第二营生赚钱养家,其武器装备更是陈旧不堪。
出于谨慎考虑,冯万难还预先派了相当数量的人潜入县城充当内应。但当他的主力部队打着太平军的旗号向着县城开进时,城门的绿营兵当场就崩溃了,冯万难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这座县城。
紧接着,冯万难就在永新县建立了影子政权。不过对于县城这个级别的行政单位来讲,影子政权很难发挥出在乡村中那样的效果。皇权不下县,是指皇权没办法到达县下面的单位,但是皇权是可以到县的。一县的县令必然要选择执行皇帝的命令,他若拒绝执行则必然会被皇帝撤换掉,所以指望县令完全向着冯万难是不可能的。
但其他的一些点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让县令帮忙通报下消息,消极执行上峰命令这些。为了实现对县城的控制,冯万难甚至还帮忙重组了绿营,只不过其中的核心军官都由冯万难的人来担任。同时冯万难又打乱了整个政权机构,重新选派一些富有名望的人进入衙门,其中一些人则是冯万难的人。这样真假掺杂的情况下,县令也没办法分清到底谁是内鬼。
这样即便以后清军发现不对,重新夺回了县城,只需要几个核心人物一撤出,清军也很难搞清楚剩下的人到底谁通了匪,谁没通匪。
当冯万难卷走全县的税款,从商户那募捐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