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59
赵大龙和金向云的订婚定在三月二十九, 成亲的日子很快也定好了。
在贞娘一家人到京都不久,就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赵大龙八月二十六成亲。
时间刚好错过秋收那段时间。
期间冯媒婆来了几次, 她与赵老太说好了, 待送聘礼的时候她要亲自过去, 赵老太与她接触多了,知道了不少金家的情况。
尤其是金太太借着两家订了亲, 想让赵老太给京都的二儿子去封信,问问他能否让自家儿子去国子监读书。
赵老太哪知道国子监什么地方。
一听说是比叙州府学还牛逼的地方,平时上课的先生还有不少是翰林院出去的, 像宋教授的弟弟宋博士就在国子监有兼职。
赵老太很快就琢磨清楚了, 这事儿赵护帮不上忙。
只得委婉地给挡了回去, 说是待殿试之后再谈。
金太太也不着急, 笑盈盈道:“来日方长,咱们以后就是亲家了, 反谓亲家嘛, 本就是结两姓之好,有什么事情大家互相帮助, 这样才能长长久久。”
赵老太呵呵笑道:“亲家嫂子说笑了, 金家在千河县不说数一数二,就这肉眼可见的, 大家也知道,吃亏的是你们家,需要长期帮扶的是我们老赵家。”
金太太着实没料到,赵老太还挺会说。
赵老太当天便找了陈大嫂, 把自己的意思与她说了一遍,让她回头让孩子写封信速速送到京都。
贞娘把信看完, 微微拧眉道:“这金太太也太沈不住气了吧。”
赵护不置可否,“她若是聪明人,这些年就不会扣着金向云不让她出嫁,为了金老太爷留给女儿的嫁妆,楞是干出这等损人不利己的事来,她还沾沾自喜,只希望金氏进门后,能拎得清楚。”
贞娘道:“我倒是没见过金氏,不过董姐姐却是与她在宴席上碰过几次。”
董家在千河县也算是有头有脸的,只不过比起秋家丶金家丶施家这样的大族,还是差了好大一截。
董氏与金向云年纪相当,参加宴席时这样的小姑娘经常被安排在一道儿,董氏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有个小丫鬟倒茶时弄湿了金向云的裙子。
小丫鬟吓得直哭,金向云反而好脾气地笑了笑:“没事儿,我车上有一套干的,换上便是了,你年岁小这样的的大壶提着确实不太稳,下次换个小的。”
小丫鬟知道免于责罚,对金向云是千恩万谢,第二年的宴席再次开始时,这小丫鬟特意与人换了班,来给金向云俸茶。
当时听说金家与赵家结亲时,董氏忍不住一阵感慨。
以金向云的家世与相貌,若是父母还在,就算是现在年纪很大了,她也不至于轮落至此,要给赵大龙这样的鳏夫当继室。
贞娘也知道两家并非门当户对。
董氏又说了一些,贞娘不知道的传闻。
金老爷和金太太行事,大家都很是瞧不上,若不是与金家有可分割的利益,这两人早就被人给排挤出去了。
贞娘挑了些与赵护分享。
赵护叹了口气道:“格局太小。”
夫妻两人说了会话,贞娘就去隔壁看孩子了。
贞娘一行抵达京都时,正好是四月初六。
本朝殿试时间为四月初一,传胪大典是四月初五。
完美错过了赵护骑马游街的盛景。
贞娘还颇有些遗憾,“听说进士游街的时候,还会有人送花,若是咱们早出发几日,妾身还能给相公投朵花呢。”
三个孩子齐齐点头。
十一个月的赵桐总算是会说一个字了:“我,我,我……”
说着还用力拍着小胸脯。
赵护将小儿子捞进怀里,亲了亲他光溜溜的小脑袋,这才道:“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人挤人不说,还容易遇到拍花子的。”
像他们家这种普通人,刚入京都,人生地不熟的。
关键是手里没钱,你都不知道去哪里才能看,站路上就这几个小萝卜头,怕是被人给挤没了,所以,来晚了也是件好事。
他这两日刚好有时间,可以带着妻儿熟悉一下周边的情况。
到时候不管是出门散步,还是买菜丶读书,都不会迷路。
贞娘一想也对,笑道:“相公说得对。”
赵护这次殿试成绩比预想中的要好上许多,嗯,新科状元。
圣上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