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说错了?”
听到王布犁的反问,朱棣嘿嘿笑了一声:“方才你说我儿子之间很可能会出现相残之事,结果高炽都崩了,还没有出现,岂不是说错了?”
“哦,也是。”王布犁轻微颔首,赞同了朱棣的话。
朱元璋闻言也是轻轻点头,王布犁虽然仙缘极大,可他所言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自己差点就钻了牛角尖!
听到这里,徐妙云也是松了口气,方才她还一直担忧自己的子嗣会互相残杀呢。
洪熙帝的继承者宣德帝并未参与迁都这一计划,因为宣德帝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
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朱棣也着实是没料到,自己竟然也跟他爹一个样,会更加欣赏自己的孙子!
朱瞻基是嫡长子自幼习武,又在翰林学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学术。
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年,他更擅长军事。
他的早慧引起了永乐帝的注意。
永乐帝尚武,常带朱瞻基离开京城和他的家庭去()
狩猎和进行军事视察。
可以说朱棣在孙子朱瞻基身上找到了“子类父”的那种感觉。
作为皇帝的,都有一个很苛责的想法,那就是希望子类父,如此一来,才能更好的带来他的王朝继续走下去。
可惜,这种子类父的情况,尤其是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实在是太少了。
朱瞻基父亲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
他在十五岁时,被永乐帝带去参加第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
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
看到这里,朱棣猛然一惊。
自己的两个儿子竟然合起伙来欺负嫡长子,还是当朝太子!
这其中没有自己的纵容,那是一丁点都说不过去的。
朱元璋瞥了王布犁一眼,心中又开始动摇了。
王布犁他仅仅通过一些事例就能判断出来一些事情的发展来,那么让太子朱标不要过于劳累于政事,也不现实啊!
当了皇帝,若是不能勤于政务,纵然是吃喝玩乐,活到百岁,对于朝廷又有什么作用呢?
朱元璋深知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因为活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做出的一些事影响了他作为皇帝的评价。
“兄弟之间小有摩擦,那也实数正常。”朱棣脸上又挂着笑容:“至少没有发生什么动刀兵杀戮之事!”
(本章完)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朱棣当皇帝只想着当征北大将军,可是钱粮都是他儿子朱高炽带人操办的,天天张嘴要钱的,当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啊。
这种就是很大程度对外扩张付出的高昂代价。
朱棣皱着眉头,瞥了王布犁一眼:“你倒是一丁点都不关心?”
“我怎么关心?”王布犁悠悠的道:“在那个时候,在座的各位全都噶了,难不成你还想不死一直让继任者执行你的政策?”
“哎。”
朱棣也是叹了口气,他实在是不知道要怎么反驳王布犁。
方才他驾崩的画面一闪而过,朱高炽也没有通知他的母后,说明自己的枕边人也比自己先走了。
“你说的对,我还是有些贪心的。”
最后,在朱高炽死前的一个月,洪熙帝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
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
洪熙帝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
洪熙帝对先帝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
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作为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官府部门难以应付。
“哎,不对啊。”徐妙云当即出声道:“高炽继位没多久,怎么就死前一个月了?”
朱棣也反应过来了,他儿子当皇帝的时间未免也太短了些。
“肥胖会影响人的寿命,容易诱发各种疾病。”王布犁给徐妙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