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管他,就算在县衙旁边也没人报案。
打就打呗!
争家产可太正常了。
只是吃饭的时候又听闻葬礼的一些事,他感觉有些不对劲。
即使战乱刚过去没几年,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可是厚葬已经蔚然成风了。
那老朱要挂了,岂不是也要花费众多?
对于陵寝的建造要求,也就会更多。
那指定不行啊,必须让老朱选择薄葬。
明孝陵也得建造的简单的。
王布犁稍微思考了一会,决定要再写奏章!
老朱你不让我消停歇着,那老子也要给你上上强度,累死你丫。
面对民间在丧礼、祭礼上甚嚣尘上的种种陋习。
身为天子女婿,我王布犁绝不能坐视不管。
所以老朱深夜都瞧见了王布犁的两份奏章。
第一份是让他在国子监当中开设一些“工匠”类课程,为大明培养能治理河流等技术人才当官。
这种人重点培养。
同时还有为了城市防止内涝,所有也要学习下排水的课程。
这也是为了防止陵寝内涝做准备。
对于王布犁的第一封奏章,他很满意。
方才朱元璋还以为王布犁连上两道奏章推辞修炼陵墓这件差事。
未曾想到他回去之后就开始为此事思考,倒是让朕误会他了!
果然有些判断还是不能立即就下,让炮子飞一会才行。
朱元璋在第一份奏章上批了阅,明天下发给工部,让他们征集能工巧匠以及水利这方面的人才。
尤其是修建陵寝不是小事,朱元璋不愿意自己死后泡在水里!
对于批钱培养人的事,他显得很是痛快。
朱元璋顺理成章的打开第二份奏章。
是有关葬礼的事情。
针对目前的风俗,王布犁指出问题集中在两点:
其一为厚葬,其二为作乐。
以棺材为例,且不论棺材本身的价格,仅仅是棺材的外罩就花费数十贯。
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纸扎塑像,动辄摆满大街小巷。
与其说是为死者送殡,毋宁说是生人在炫耀家财。
办丧礼的时候,百姓还搭台唱戏,搭棚宴客。
出殡的时候,各种绫帛梭帕的装饰随风飘扬,光彩夺目。
家中父母去世本是孝子人生中极其哀恸的时刻,当下的习俗却强迫孝子跟随大家一同饮酒作乐。
王布犁决定,从今以后,他所辖地区的百姓举办丧礼时,只能用纸作棺罩,严禁摆酒唱戏。
绝不能奢侈办葬礼。
否则,就将当事人逮捕,并且按照《大明律》中的“不孝罪”重责。
至于埋葬之后的祭礼,随用祭品按照大祭、中祭、小祭,杂用猪羊、果盘、稻米、酒等,不得僭越。
丧葬随礼也应量力而行,多不过五钱银子,其次三钱、二钱,再次一钱,乃至五分、三分均可。
对于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盘花果罩、飞走像生、绫罗幡盖、金缎铭旌、扎塑人物、妆演队戏等一律禁止。
如有违犯,罚谷五十石输边。
平民百姓在丧葬上的奢侈、僭越等行为总是如秋风落叶,随扫随落。
此中因素千头万绪,既有孝悌传统的负面作用,过度强调“百行孝为先”势必引发厚葬的不良风气。
也有爱慕虚荣的人性作怪,富民愿意拿出钱财大办丧礼彰显自己的孝顺与气派。
贫民哪怕借贷也要为父母风光大葬,换取邻人的尊重以及内心的安稳。
为了表明拥护新政权的立场,不少地方的官民也会趁着刚建国的热情积极落实朝廷颁发的诏令。
所以目前天子制定葬礼政策,是非常容易的,否则后期就会积重难返!
至于丧礼的两大问题——奢僭与作乐,其中奢僭问题并非大明独
有,作乐问题也非一朝一夕形成。
儒家丧礼、祭礼充满繁文缛节,禁止人们聚众宴饮、听戏作乐,早就遭到挑战。
依据常识判断,普通民众可能偏爱聚众作乐的礼仪,还是肃若冰霜的礼仪呢?
毕竟他们很少有作乐的机会。
儒家礼仪虽然注意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礼,时为大”,可惜这种措辞并没有为儒家学者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