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怪事要从十年前说起。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郊区,风景秀丽、安静怡人,非常宜居。
一些苏北、江浙地区的茶商、绸商因为常年要往返于两地,便在此处买地置业。
庄家小楼的主人庄先生就是这样背景的一个商人。
庄先生的儿子刚满六岁,为了孩子将来接受西式教育,庄先生举家从浙江搬来上海。除了庄先生一家三口,还有几个佣人和管家阿难。
庄家小楼的设计精致典雅,小楼在林立的别墅中格外醒目。
庄家为人和善、乐善好施,邻里间对他们一家的印象都不错。谁也想不到他们搬来不到半年便突遭横祸。
那一年中秋节的一个午夜,管家刚刚睡下没多久就听到大门传来敲门声。管家一边慌忙的穿衣一边嘀咕是什么人大半夜的不消停。
因为是过节,佣人们都放假回家了,管家阿难无亲无故便留下来侍候老爷、太太和小少爷过节拜访的人也不可能这个时辰来敲门,来人到底是谁呢?
阿难刚刚打开门,额头就挨了重重一击,昏过去不省人事了。
第二天,上工的佣人们发现管家躺在地上,眼睛被蒙住,嘴巴也被塞住,双手也被人用水手结反绑在了身后的时候,才知道庄家出了大事。
然而,蹊跷的是,除了满屋满地的鲜血,竟然找不到庄家三口的尸体。庄家人是死是活,无人知晓。
因为没有尸体,警察局不予立凶杀案,只能立失踪案。
几家报纸大肆报道之后,迫于舆论压力,警察局派了几十名警员与探员来庄家将小楼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搜查了数遍。就连花园也是挖地三尺,但均一无所获。
这件没有尸首的血案也就从此变成了无头公案。庄家小楼也从此变成了有名的凶宅。
庄家人死后,府上的佣人嫌小楼晦气,很快都各奔东西。
在浙江守着老宅的瞎眼女佣张婶,得到信托人的帮助,把她带到上海给庄家一家办理了后事,阿难知道她卖掉了老宅也是孤苦伶仃无处可去,就收留了她。
空荡荡的庄家小楼只剩下两个老人相依为命。
转眼间十年过去,庄家没落了,小楼斑驳了。但是小楼的鬼名却越发的远播……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千奇百怪的新新世界。
很多上海人听都没听过的职业像雨后春笋似的从地上冒了出来。比如,侦探。
这个置身在法租界一间逼仄、简陋的亭子间的年轻男人,就是初出茅庐的侦探杜仲。
杜仲,男,23岁,刚刚从英国学成归来。在伦敦大学读书的时候,杜仲主修犯罪学,他狂热的爱好侦探小说,立志以侦探作为其终身职业。
毕业后他谢绝了众多英国机构的优厚待遇,登上了驶向东方的游轮。
他相信上海这个鱼龙混杂的大舞台就是他施展自己所学的地方。
崭新的“杜仲侦探社”的牌子已经挂在了他租来的这个房间的门框上。今天就是杜仲挂牌营业,开始侦探生涯的第一天。
杜仲的两只脚翘在写字台上,脚底是新换的鞋掌。
这段时间,除了为侦探社挂牌的事情奔波,他也花了不少时间去拜访同行和警察局的熟人。
他打算找几件别人破不了的案子来做。一来是年轻气盛想要打响侦探社的招牌,二来也是纯粹的消磨时间。
要知道有趣的案子可不是时时都有的。
杜仲打开一张日报,打算看看自己花了三块大洋给侦探社打的广告怎么样。
他翻过字迹斗大的《丝绸大王戚有光寻找被诱拐的亲生女儿》的头条,径直向副刊的“奇闻异志”版块投去了目光,这是他读报纸的习惯。
报道的标题是这样写的:《鬼屋看鬼,三死一伤,悔悔悔!!!》
看鬼?杜仲侦探的直觉告诉他,这很有可能是件有意思的案子。即使不是,也一定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他把脚放下来,报纸摊平在写字台上,仔仔细细读起那篇关于庄家小楼—那所凶宅的介绍以及发生在那里的看鬼的异闻。
杜仲看完报纸后一刻也坐不住,将看鬼的那一页折了几折塞进口袋,便拿起帽子推开门匆匆下楼。
他站在路口伸手招了一辆黄包车,坐在车上他拿出怀表,时间还早正好可以先去那个地方查阅一下资料,说不定会有意外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