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点模糊的记忆翻了起来,很快就得到了确认,莱州是沿海城市。
因为沿海,莱州的海运较为发达,若是论起经济来,在北向国仅次于苏杭京都这类的大城市。
可就因为沿海,那边的水匪也特别的猖狂。
看到此,苏平突然想起原书里有段剧情,男主二十五岁那一年,谋了个外放的官儿,正是莱州知州,才去没多久,就与水匪打了起来。
莱州这一战损失惨众,傅广林差点被圣上给撸了,好在他有个好岳家保住了他。
傅广林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努力练兵,没日没夜的准备着,在第二次水匪打过来的时候,他几乎是压着对方打的,算是一战成名。
想到此,苏平拿起笔赶紧给苏康写信。
虽说距离傅广林二十五岁,还有四年的时间,可谁知道,剧情会不会被提前触发,就如傅广林这辈子不但没娶上辈子的三个媳妇,还生了个漂漂亮亮的儿子一般。
苏平回完信,已经快到晚饭时间了。
黄大个屁颠屁颠地哼着曲子回来了,见苏平正把拿笔回信,笑道:“怎么着,孙姑娘这才回去又给你寄信了?”
“你们这俩也太速度了吧!这样一来一回的,一个月还不得把送信的人给累死呀!”
苏平无语道:“傅公子给我介绍的几位大人的来信。”
“对了,这些单子你帮我拿给张典吏,让他和许木匠钉对好,看看库里够不够,不够了就抓紧时间,争取年前把这一批货送到对方手里。”
黄大个拿起单子半点没有顾忌地看了一遍,惊呼道:“这么多?”
差不多等于他们上一个季度的出货量了。
苏平道:“他们都是知府,自然多了,算是整个府里的了。”
其中有一部分可以走苏家的商队,余下的就得找乔员外了,说起乔员外苏平突然想起,乔家大公子九月十八要成亲,到时候他还得去观礼。
黄大个道:“张典吏就喜欢这种。”
他算是发现了,张典吏可以自己没钱,但就是喜欢看账本上的数字哗哗地往上涨。
苏平想到张典吏每次往外掏钱时,都牙痛肚子痛的模样,忍不住乐道:“他确实适合管家,哈哈……”
不过这里头有位吕大人要的东西挺新鲜的。
是纺车和织布机。
以前苏平从未想过这两样东西,一是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二是因为他们这边也没养蚕、织布的先例,就算是布庄里的布也都是从外头进的。
他就没往这方面想,如今已经形成产业了,更没没方面的计划了。
这会儿吕大人提出这么一个要求,他才想起不属于他们的业务范围。
晚饭时,苏平在食堂见到许木匠与他聊了吕大人的信。
许木匠道:“这个咱们的木匠基本上都会,如果想要改造的更好一些,那就有些困难了。”
苏平道:“他也只是随口一问,我给他去信问清楚,知道你们会做就好办了。”
苏平还惦记着给汪道成和苏康回信的事,从许木匠这里得到答案后就回了自己的小院。
余下的事就不需要他张罗了,苏平感觉自己选的这几个人都还挺能扛事的,尤其是张典吏虽然抠了点,可把账目管理的井井有条。
孙主簿更是和张典吏暗中较劲一般,势必要把张典吏比下去,两人这么一良性的竟然,倒是一个比一个干得好。
许木匠和杨老二更不用说了,人品和手艺都十分信得过。
只不过令苏平头痛的是,各项条例目前还没确定下来,想找机会给大家开个大会,但时间上总不凑巧。
张典吏看到单订后,果然笑得合不拢嘴。
东西抄录到自己的账本上,便拿着清单去找许木匠钉对了。
许木匠道:“只够发二家的,剩下要一个月以后了,咱们这边本身也有不少单子,要是紧着这几家发货,那咱们手上的单子就得往后推,年前能清完够呛。”
许木匠顿了下又道:“我说的是清货是目前手里的单子,后面再接到的不算在内。”
张典吏:“……”
许木匠见他没什么事了,挥了挥手道:“大人没什么事了吧,我这边先去忙了。”
张典吏揉了下眉心,他也得去找苏平一趟,把出货的事与他说清楚,也好他给对方回信。
此刻苏平刚洗漱好,换了身便服准备去书房回信。
就见张典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