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乡绅
玉茂一家暂时居住在董家婆的房子里。虽然拥挤不堪,但很让董家婆幸福快乐---这个家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两个儿子、三个儿媳、三个孙子、加上自己,如果玉盛还在,刚好10人,十全十美。对二崽的思念之情,被孙子环绕膝前的喜悦所替代。传杰比堂哥传授还懂事,对董家婆“老娘,老娘”地叫个不停,传贤虽小却喜欢叔叔,一大家人其乐融融,没有战火侵扰,不被强人算计,几石田地慢慢搞,一门手艺悠悠过。生活不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吗?
一日,乡公所的工作人员在罗保长的帮助下找到玉茂,说李乡长请他见面。玉茂婉谢了。如果说兴亮与玉盛是理想主义者,玉茂就是实用主义者。这次回乡,玉茂只想安安分分地开个医馆,培养好两个儿子---实用主义首先就得“保命”,自己不主动退还大烟合伙经营股份还不知会怎么样呢。
李乡长直接登门了,玉茂从他的言语表情上看出了不满。李乡长讲“县里郭科长一再交待自己要照看好他”,玉茂回以“此次回乡,仅为孝养母亲,只求开一小医馆谋生,另无他想,请长官放心”。家族里出了红军、多人有通共嫌疑之类,李乡长没有提及,只是一再交待玉茂:“郭科长看重,你我多联络。”基于礼节,玉茂在圩场上摆席一桌感谢李乡长关爱,乡公所其他工作人员自此与玉茂逐渐熟悉。再之后,郭科长趁下乡检视工作之机,主动请玉茂到乡公所一聚,玉茂自是十分谦虚谨慎,甚至表现出些许紧张、些许受宠若惊、些许奴颜媚骨。听到李乡长介绍玉茂安分守己,郭科长当场交待玉茂“回乡了,就当个隐士、做个寓公,享受天伦之乐,不再过问是是非非。有需要可找李乡长!”郭科长甚至坦言“好羡慕玉茂,可惜自己为党国征用,无法脱身。”见到郭科长并无多少戒备心理,甚至展现出自然、轻松、愉快的一面,玉茂心中的大石头总算悄悄地、轻轻地、慢慢地放下。兴亮家的大崽玉茂自此成了乡绅。
乡绅也得谋生,玉茂迫切地想把医馆开起来。乡绅好办事,他顺利快捷地在圩场边购得菜地两亩有余,计划临圩场一面建房做医馆药店,后面建正房供一家人居住,正房两侧建横屋分别充当厨房、马棚、库房、厕所等,正房与医馆之间预留为院子。先行开工的是临街面的医馆药店,三个月时间便完工投入使用,仍命名为“济民馆”。自此,玉茂夫妻俩忙开了,一边营业,一边建房。正房基脚开挖之日,不知是鞭炮太响太长,还是用石灰画定的基脚轮廓太长太宽,引来了乡人的大围观,间接为济民馆做了次大广告。董家婆、春秀、玉铨、传授等家人,玉柱及其儿子传新等族人当然也在现场,董家婆享受荣耀,玉铨则有点隐隐的担忧---这房恐怕太招摇了。桂莲告诉玉铨:“你哥说,每个男人一生都得建栋房子。这房子凝聚了你哥很多心血,希望能抚平他这些年的委屈。”正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一色青砖到顶,完全不同于云锦乡其它的民房,倒更像大轩堂,只是没有正门上的“喜鹊顶”。
济民馆虽然开回了乡下,生意并不比在县城差太多。玉茂坐诊开方,桂莲抓药结帐,配合的天衣无缝。经过县城几年的磨炼,桂莲认识很多药名,已能独立结算、计帐。更难能可贵的是,桂莲对家婆,对弟弟,对侄子关照倍至,大得乡人赞叹。董家婆甚至直言“大媳妇比自己强多了”。济民馆生意兴隆,虽比不得原来县城里的合伙生意的分红多,但足以让玉茂一家在乡里拔尖了。
玉茂一生,不怕鬼,不信邪,不怕被人骂,只怕“穷”,终其半生均是与“穷”做斗争,为此还被弟弟玉盛指责“不仁道,损阴德”。玉茂常想,自己算是能人了,与贫穷的战争已胜了一局,一定要培养好下一代,不能让他们又穷回去了。见传杰聪慧,就常与他聊经世济民的经济之道。一日他问儿子,你觉得种田好还是行医好?儿子回答当然是行医好呀,种田多累呀,叔叔与老娘不是累的要命,但还住在土砖房里吗?玉茂很满意儿子的观察能力。又问哪你将来想干嘛?儿子毫不迟疑地回答“读书”!玉茂愣了一会又问读书要花很多的钱,怎么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来用来读书呢?“多买田地,多收田租!”传杰回答。这可把玉茂惊呆了,问他“你怎么想到的?”传杰告诉父亲“我听老娘说的。老娘有一次与叔叔聊天,说自己种田累死累活换不来几个钱,如有更多的土地出租就可直接收租换钱了。”玉茂没有告诉儿子的是,自己已在云锦乡和附近乡镇购得水田200多亩、茶树山林近500亩了。
父子的问答,坚定了玉茂对家人们的判断:父亲骨子里是个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