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的出现,使得美国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易手,而且东非在工业领域有两亿的国内市场,产业链更加完整齐全,其中不少新兴产业,诸如汽车,石油,拖拉机,电力,通信业对美国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压力。.齐,盛_小*税`旺\ ,哽~欣′罪¢筷¨
以汽车产业为例,前世一战后,美国的汽车产业独霸全球市场,在1920年美国汽车产量就占到了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期,欧洲汽车制造业还在以手工小作坊为主,根本无力和美国竞争。
本时空里,东非则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大国,常年汽车产业排在世界首位,同时在高端汽车产业,东非和德国几乎瓜分了大部分市场。
与汽车产业息息相关的石油工业领域,东非同样成为美国的强有力竞争对手,通过部署南洋,南美的石油资源开发,从而和美国展开竞争,这还是东非尚未开发中东殖民地的情况下。
东非和美国对海外石油产地的竞争,这也加速了美国石油企业和苏联的合作,苏联巴库油田的大部分进口设备就来自美国,小部分来自英国和东非。
但是,英国在石油炼化技术上远远落后于东非和美国,而英国已经是欧洲最重要的成品油生产国之一了,另外一家则是德国,但是德国缺乏油田和进口渠道,同时对苏联出口限制和禁运最为严格,因此,苏联很难获取德国方面的石油开采设备和炼化技术。
至于法国的石油产业发展,并不足以给苏联提供经验,一战前法国石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一直到1924年法国才成立“法国石油公司”,支持法国在海外的石油开采,试图打破东非,美国和英国石油巨头的垄断。
而苏联好歹继承了沙俄的部分石油工业,虽然沙俄石油工业依赖外资投入建设,但是苏联的逆向工程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培养了一大批相关人才,这也是二十年代苏联能够对巴库等油田复产的重要原因。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更是从美国等国家汲取了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这让如今苏联石油工业迈入世界第一梯队。
原本苏联就有沙俄石油工业的底子,再通过技术引进借鉴,加上自力更生和创新,苏联石油工业发展起来也就不足为奇。
弗里德里希说道:“苏联一五计划取得如今成绩,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英国和法国,他们甚至抛开了一部分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对苏联进行扶持。?k!e~k`a+n/s\h?u~.·c¢o`m?”
“这应该是两国出于对德国的忌惮,所以做出的选择,而美国在经济危机之前,对苏联的态度相对强硬,但是1929年以后,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恩斯特对于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和苏联的态度也颇感有趣,前世,一战后,反苏的主力是英法两国,而德国暗地里和苏联进行合作。
现在却反了过来,英法成了苏联发展的重要推手,而德国成了苏联发展的最大障碍。
他感慨道:“这就是地缘政治,一个强大的德国,还有其背后的同盟国阵营,足以让整个欧洲感觉恐惧,甚至不逊色于苏联这个红色帝国。”
“英法两国大概率是想通过加强苏联,进而维持欧洲的平衡,尤其是压制德国的发展,最好能让德国和苏联直接对抗。”
“否则再和德国打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不好说,法国是肯定感到不安和不自信的。”
德国和法国的历史恩怨,几乎没有化解的可能性,但是法国很有自知之明,如今他们不可能是德国的对手,现在唯一能给他们慰藉的,也就只有马奇诺防线了。
马奇诺防线也无法给予法国百分百的信心,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远比前世还要强大的德国,尤其是本时空20世纪二十年代,经历了战后“黄金时代”的德国,工业实力更是得到极大加强。
所以,法国暗地里支持苏联,就成了必然结果,要知道当年苏联成立,可是赖掉了沙俄的大量债务,也直接导致了协约国在一战的失利。
这笔账下来,法国怎么可能不仇视苏联,但是法国还是从大局出发,扶持苏联工业发展,这显然意味着法国对德国更感到恐惧。
英国也有类似的考虑,为了维持欧洲的平衡,英国盯紧了德国和苏联两个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国家,谁强打压谁,这是英国的一贯做法,目前来看,德国显然是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
因此,在法国不堪重用的情况下,英国也只能有限的支持苏联,试图引发苏联和德国对抗。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