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筝途 > 第一章 耄耋老人

第一章 耄耋老人

金秋,闽省省会榕州刚下过一场雨。

一场秋雨一场寒,冷空气抵达那片素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美称的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时,一座历时两年,斥资三千万打造出来的占地约2500平方米的文化剧坊刚刚落成。

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带着一支古筝乐团在剧坊内完成了一场为观众带去极为美妙视听享受的古筝音乐会。

古筝乐团有个极有情怀的名字:八闽筝团。

这是老人八十二岁那年发起成立的。古筝艺术要传承,后继无人怎么成?老人老了,艺术生命需要年轻血液去延续,于是,老人从七十七岁那年开始创办闽筝传承班,每年办一期,每期招八名年轻学员。如今,“八闽筝团”已经拥有来自八闽大地的古筝演奏员上百人,主要骨干三十多人,多数是90后女性。她们在老人的带领下,采取aa制形式,先后到中国九大音乐学院,以及港澳台地区,甚至出国举办音乐会,为的就是把闽筝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老人姓陈,所有人都喊他“陈教授”,退休前,他曾是闽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教授。

音乐会结束,许多观众拿着老人编写的《闽南筝曲集》跑到老人跟前,请他签名。还穿着大红色演出服,脸上化着彩妆的古筝演奏员们开始维持秩序,生怕老人年事已高,会被现场的过度热情冲撞。老人还好,步子还算稳健,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笑容。他一边签字,一边对人群中学筝的娃娃们殷殷嘱咐,让他们好好弹筝,做古筝艺术的传承人,树立文化自信,将古筝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说到激动处,老人还伸出手摸摸孩子们毛茸茸的脑袋,被摸了脑袋的孩子就像考试考了一百分得到了老师的嘉奖般,向老人展露羞涩又兴奋的笑容。

就在老少一片其乐融融里,老人的儿子拨开人丛走到老人身边,难以抑制激动,说道:“爸,古筝学会的董秘书长刚刚给我打了电话,说下个月请您赴京领奖。”

“领奖?”老人疑惑抬头。

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老人的儿子,他在众人的期待中宣布了一个好消息:“爸,古筝学会通过会议研究决定,授予您‘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这个奖这次除了您之外,还颁给了秦筝领军人周川老先生。”

人群立即响起了掌声,老人很意外,但似乎又在意料之中,他冲众人微微笑着点头致意,嘴里喃喃道:“我没有做什么,我做的都是应该的,不过是因为我年纪大了,大家尊老,给予我一份肯定罢了。比起周川对秦筝做的贡献,我很惭愧……”老人言语谦虚,眼里却已经在闪烁泪花,他的面前出现了一幅画面:那是六七十年前的山水,六七十年前的尘土,还是少年的他跋山涉水去到闽省南部的一座沿海小城,拜师学艺。

他的老师是闽南当地潮剧团的乐师,也是一位闽筝传人。有次闽省省会举办民间音乐会,他因缘际会到现场聆听了老师演奏的闽筝。此前,他只在书本上看到过古筝,从未见过实物,更没有现场聆听过,老师的那场演奏音韵悠扬,余音缭绕,深深把他迷住,让他自此对古筝念念不忘。同年秋天,他考上了某师范学校艺术科之后,费了好大功夫终于借到了一台古筝。

背上古筝,瞒着父母,还只有十七岁的他风尘仆仆只身前往那座千里之外的沿海小城拜访老师。

面对如此热忱的孩子,老师欣然授艺,就这样在老师门下学习了一年闽筝,老师又将他引荐给五十公里之外另一座滨海小城里的另一位闽筝师父。

两位师父,一个拥有古老的曲谱,弹琴更注重音乐的表现和曲调的句法,一个拥有强大的音乐头脑,加花技艺高超,两位老师对他都是悉心教导,倾囊相授。后来他从县级师范艺术科考入省师范学院艺术科后,想进一步深造筝艺,奈何学校缺乏古筝老师,他只好改学琵琶,好在他的琵琶老师十分支持他继续学习闽筝,还为他申请了学校的助教计划,让他得以继续前往两座滨海小城跟随两位闽筝师父学习闽筝。

就这样他将两位闽筝师父传授的古筝技艺融会贯通,又将学习琵琶所得更好地运用于古筝弹奏,渐渐掌握了闽筝古朴优美,文雅清幽,真挚细腻,格调清新的特质,未来成为一名古筝教师是他朴素又坚定的志愿。于是,以两位师父为代表的老一辈闽南筝传人一改“祖传筝谱不外传”的规矩,竟将祖传的古筝谱毫无保留地交到他手上。这些古筝谱都是汉民族流传甚早的传统记谱法工尺谱,非常古老,是其他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