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更惨了。咱村太穷,光靠种地小伙子连媳妇都娶不上。都觉得在农村没啥奔头,所以都想着法子往外跑。”
“穷是可以改变的啊!”
穆有林把头一摇说:“改变,咋改变?我看没戏。政府号召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振兴农村这么多年,咱村里也没啥大变化,还是穷村一个。”
“听说有的村搞得不错嘛!”
“咱咋跟人家比呀!人家富靠的是多种经营,光靠土里刨食儿,啥时候也富不起来。”
“咱村也可以多种经营呀。”
“也想搞,可一家一户的咋搞?”
“村里集体搞呀。”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咱村当官的,根本不是干实事儿的人!就知道护着自己那顶乌纱帽吃吃喝喝拿补贴,哪关心老百姓的苦和累!就说这水果吧,到时候卖不出去,大家伙儿愁的睡不着觉,村里哪个当官的过问过?都是自己找门路,只能伸着脖子让二道贩子宰,要不就烂在家里。”
李民强见穆有林有些激动了,便转话题问:“你这是干啥去呀?”
穆有林叹了一口气,说:“前几天村里丢了几棵大杨树,我出来转着看看。”
“那你赶紧去吧,回来咱们再聊。”
“行!你赶紧回家吧,百旺叔见你回来不知多高兴哩!”
“咱们等会儿见。”
“等会儿见。”
李民强刚走到村边,看见一位老人,右手拄着一根木棍,低着头弯着腰从胡同里走出来,他认出来了,迎上去喊道:“大伯,您好吧!”
王文昌听见喊声抬起头一看,笑眯眯地望着李民强问:“你是强子吧,回来啦?”
“啊!回来啦!”
李民强望着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凄楚的目光。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干瘦的左手提着一个破塑料袋。
“孩子,快回家吧,外面挺冷的。”王文昌笑眯眯地说。
“我不冷。大伯,您这是干啥去啊?”
“年纪大了,干不了活了,出来转转,捡点儿别人扔的东西,换钱买点儿油盐啥的。”
李民强瞅着塑料袋里的几个饮料瓶子和一个啤酒瓶子心酸了,泪珠在他眼里滚动着,低声说:“这能卖几个钱?”
“一个瓶子能卖五分钱哩。”
李民强从兜里掏出二百块钱,塞到王文昌干瘦的手里说:“大伯,快回家吧,别捡了。”
王文昌愣住了,推让着说:“强子,我咋能要你的钱哩?”
“大伯,你不要捡了,快回家吧。”说完转身走开了。
王文昌望着离开的李民强,高喊了一声:“强子!”热泪在他那干瘦的,布满皱纹的脸上淌着。
李民强没有回头,他的心在流泪,不,在流血!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老人还过着这样的苦日子,他咋不心里难受哩。
对于王文昌李民强是很熟悉的,他七十多岁了。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有公社那会儿也曾当过生产小队的队长,他唯一的儿子夏天在沙河里洗澡淹死了,后来老伴也因病去世了,李民强当兵前他就孤身一人过日子。
李民强的脚步放慢了,心里很不平静:李民顺因为穷娶不上媳妇;杨树林老人对村里发展很不满意;穆有林这样勤劳的人都不想在家种地;王文昌靠在村里捡废品换油盐。这些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他边走边思索着: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国家给了这么好的政策,沙岗村咋还是这样穷哩?沙岗村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为啥就没有走上富裕之路哩?年轻人往外跑不种地,土地荒废着是多大的浪费?前辈们为了土地流了多少血,多少人献出了生命,不种好地对得住他们吗?沙岗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应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我爱这块土地,爱这里的乡亲,我不能看着沙岗村的乡亲们受穷!使沙岗村富起来,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也有我的责任!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奋斗,就不信沙岗村富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