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货比三家
看卢小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坐在对面的阿勇数次欲言又止,趁卢小天抬头看向窗外的时候问:“这次的事情是不是很麻烦?”
“什么事?”卢小天下意识的问。
阿勇说:“前几天我跟胡晓娥出去办事的时候碰到了胡经理,听胡经理说,振兴只是表面光,合资项目多半要泡汤,先把剩下的股份也卖出去,可惜无人问津。”
“他还说什么了?”卢小天再问,最早听说振兴想要转型做齿轮,还想跟日企合资的时候,卢小天就给振兴宣判了死刑。
跟唐山爱信相比,振兴显得太稚嫩了。
另外一方面,虽然广州有个本田,依然不是中国汽车生产的大本营。
最关键的是,寻求了很多年机会的丰田终于在2000年的时候成功过搭上了天汽这条巨轮。
之前通用已经跟上汽合作,本田成功和广汽牵手,日产也在跟二汽“眉来眼去”,作为产销量世界第一的丰田汽车公司不可能坐视不理,放着中国市场这么一大块蛋糕被竞争对手吃掉。
夏利已经开始落伍,天汽也想自谋出路。
2000年6月,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赶了个晚集的丰田鼓足了力气,引入PLATZ车型,以夏利2000的名称上市。
算着时间,丰田早就跟天汽达成了合作意向,日本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不会看不到这块蛋糕。
跟大众的哈恩一样,丰田中国的首席代表,素有“中国通”之称的腹部同样不满足于一个天汽,在合作之初就开始布局,瞄准了远在东北的一汽。
上汽跟通用合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想受制于人,虽然上海大众风生水起。
一汽的情况同样如此,有意引进另外一条鲶鱼来给一汽增添活力,如果只是指望一个大众,无疑会被动很多,合作的时候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
这就跟买东西一样,货比三家的好处谁都懂。
这样一来,合作的基础就有了。
2002年6月14日,备受关注的“天一重组”顺理成章的浮出水面,一汽集团和天汽集团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重组协议,一汽集团受让了原来由天汽集团持有的夏利50.98%的股份,重组成了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夏利的衰败已成定局,曾经火爆一时的夏利销量直线下滑,到2002年的时候跌落到只有每个月几百辆,天汽陷入困境,这次的重组无疑是个绝处逢生的好机会。
一汽同样得到了实惠,之前一汽跟上汽都是大众的合作伙伴,大众倒也不偏心,给的资源和支持力度差不多,业绩也差不多,双方旗鼓相当,暗暗较劲。
上汽跟通用合作之气,一汽一直压制上汽,连续十几年稳坐国内汽车产销量冠军的宝座。
上汽是有想法的,也是有脾气的。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跟通用合作后不久,上汽成功替代了一汽的位置,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天一重组”以后,一汽不仅有了重新拿回宝座的能力,也可以接机敲打大众,同时还能填补自主品牌的空白。
表面上来看,赢家是天汽和一汽,其实不然,在这场强强联合的背后,还有一双蓄谋已久的黑手,那就是丰田汽车公司。
实际上,扑朔迷离的几年“天一重组”这么快就能落下帷幕,丰田中国的首席代表功不可没,为了让一汽跟丰田合作成为可能,腹部主动做了这个中间人。
重组完成以后,世界汽车工业变成了6+3的格局:通用—菲亚特—铃木—富士重工—五十铃集团、福特—马自达—沃尔沃轿车集团、戴姆勒—克莱斯勒—三菱集团、丰田—大发—日野集团、大众—斯堪尼亚集团、雷诺—日产—三星集团、本田、标致—雪铁龙、宝马集团。
“天一重组”的时候,6+3的产销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约为95%,前六个集团的产销量都在400万以上,最大的将近900万辆,中国3大的生产能力只有40万辆左右,剩下的就更不用说了。
这是大势所趋,丰田肯定很早就在布局。
一汽也不傻,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单凭跟大众合资显得势单力薄,尤其是中国即将入世,必须未雨绸缪,否则根本经不起大浪的冲击。
也就是说,一汽跟丰田合作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明眼的人都会看到这一点,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