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 > 默认卷(ZC) §6 人书俱老

默认卷(ZC) §6 人书俱老

当当网五折的时候,一口气买下了邓云乡的好几本书,之前在朋友处借过一本他的《草木虫鱼》,十分喜欢,这次又增补了《红楼风俗谭》《红楼识小录》《云乡话食》。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这套书封面朴拙,内容丰富,最重要的是实在是太物美价廉了,打完折后每本平均不到十五元,是谁说过书价贵的?为了挣点稿费捏造这样的假新闻,我呸我呸我呸呸呸!

这一套书中,最先看的是红楼系列,这是我多年来形成的阅读习惯,遇到和红楼有关的书就想先睹为快。《红楼风俗谭》很扎实,全是实打实的干货,没有掺任何水分。再年轻几岁时,这样的书我是看不进去的,那时候的我喜欢看的是各类误读、歪读,沉醉于光怪陆离的过度解读之中,对这类细说民俗的书完全没有耐心看下去。老天保佑,多年后我居然能够静下心来看邓云乡的书,而且看得津津有味,当然,因为我的八卦和吃货本性,看书时最感兴趣的还是“林家和薛家到底哪家更阔”“宝玉和湘云为什么商议要生吃鹿肉”这类细节。

这样的阅读习性又一次证明了我的确不适合走学术这条路。当年读研时,有个我非常佩服的老师就曾说过,要学古代文学,要先从“小学”入手。所谓“小学”,是指文字学。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人,连繁体字都认不全,自然是连小学的门都摸不到。话说回来,这只是我在为自己的不学无术找借口,要想学的话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关键是以我这种浮躁急进的天性,要去研究训诂音韵什么的,估计早急得一口血喷出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那时心高气傲,认为考据什么的最无趣了,现在早纠正了这个观点。考据的书也可以写得很好看,比如说《孟晖女史》,一支笔活色生香,从潘金莲的发型一直说到杨玉环的香汗,读起来只觉得杂花生树,耀眼生辉。邓云乡的红楼系列与之相比,少了几分脂粉气,多了几分烟火味,那些旧时民俗在他笔下仿佛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来,令读者备感亲切。

广东有句方言“讲古”,和讲故事的意思有点类似,但多了一层追忆往事的意味。看邓云乡的书,就像在听一个老年人“讲古”,北平风物、故园草木、民俗掌故一一道来,语气是亲切的,情感是真挚的,娓娓动人,平易可亲。让我想起了幼年夏夜乘凉时,满天的星斗之下,村里的老人一边轻摇着蒲扇,一边为我们孩子们讲故事的场景。如今,那样的场景再难寻了。

最喜欢的还是《云乡话食》。邓云乡早年在北京长大,后来客居江南,念念不忘的始终是北京的各色吃食。他手里捧着南方的山芋,念叨的是——北京的白薯烤透了,又甜又香,又糯又腻,入口即化,比起上海一带的那种栗子山芋,是截然不同的。人对童年时吃过的食物总是念念不忘,可能是因为加了记忆这种作料,任何简单的滋味回想起来都倍增香甜。

《云乡话食》的一大特点是够家常,邓云乡笔下的食物大多是极为普通的,从黄瓜韭菜到烤白薯牛肉包,无一不是随处可见的,连普普通通的大白菜在他笔下都是“寒门的恩物,山家的清供”。奇怪的是,虽然是些平常至极的东西,在他写来就格外好吃,比如说他笔下的烫面饺,我吃过之后觉得很一般,可是在他写来就是“一咬一口油”,分外香甜诱人。

据说真正的美食家是能够用最平凡的白菜豆腐做出最美味的菜,我觉得美食写家也是如此,他们要能够把最平凡的白菜豆腐写得最好吃。邓云乡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比较起来,一些杂志报纸的美食专栏写手专门剑走偏锋,特意挑一些冷门的食物来写,仿佛所写的东西太大众,就不能证明他们的品位一样,这样的“美食写手”们真该去好好看看老前辈的书。

越来越喜欢看老人写的书了,有阅历,有底蕴,最重要的是有一种从容在里面,不会像年轻人那样为了博关注故作惊人之语,说到底,还是历练不够,名心太炽。书法中有种说法叫“人书俱老”,形容老了之后书法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实际上写文章也一样。难怪黄侃立誓“五十岁前不著书”,可惜他只活了四十九岁就去世了。

《云乡话食》最打动我的还是关于食物和时令的文章,如书中提到的立春之时“咬春”,盛夏时吃“冰盘”,秋风起时“持螯赏菊”,冬天时吃“菊花锅子”,都令我神往不已。老一辈的人似乎都讲究“不时不食”,像汪曾祺老爷子也是这样,他本身就善烹饪,做菜时也特别讲究时令,他说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做蒌蒿薹子炒肉丝,此时配有河豚鱼更好,不消说,正是因为苏轼的那首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满地蒌蒿芦芽短,正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