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 > 默认卷(ZC) §4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另一面

默认卷(ZC) §4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另一面

昨晚八点多就睡了,做了一夜的梦,凌晨时分,梦见我终于决定提笔写武侠小说。在梦里,小说是以画面的形式出现的:少室山下,斜阳古道,一个梳双髻的青衣女子骑着毛驴慢慢走过,毛驴的脚步惊飞了一树归鸦……

熟悉这故事的人想必都知道,这女子正是天涯思君不能忘的郭襄,而我要写的小说,名字就叫《金庸小说补遗录》。我想以自己的一支拙笔和一颗痴心,去填补金庸小说中的那些留白之处,我想写下郭襄别过杨龙夫妇后是怎样辗转天涯的,小昭独走海外时是如何思念无忌的,令狐冲和任盈盈偕隐后是否还会偶尔想起那个为了他破戒偷西瓜的小尼姑仪琳?桃花岛上黄药师和阿蘅曾有过怎样的快乐时光,七公的手指究竟是如他所说因为贪吃误事断的,还是埋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他的一生之中可有过最爱的人?

醒来知是梦,不胜悲。对着镜子洗脸的时候,眼泪忽然扑簌簌落下,大清早的,想起偏居海岛的金庸已经九十岁了,说不定哪天就要离我们远去,竟悲从中来,无法自抑。

以前读书的时候,导师胡遂教我们赏析文学作品时最推崇知人论事。可恨我在熟读金庸小说时,对其人其事完全一无所知。一直要等到多年以后,读了傅国涌的《金庸传》后,才算了解了之前所不知道的金庸另一面。

傅著《金庸传》其实着重介绍的是他作为报人查良镛的一面,但是了解了金庸的一生后,对读懂他的武侠小说不无裨益。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金庸小说中的男主角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孤儿,而且大多身世伶仃零落依尘,现在才知道,日本入侵时金庸母亲即死于战乱,之后他远走香港后,父亲又被批斗至死。金庸哪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个压根儿没吃过苦头的世家子,父母的逝世,尤其是母亲的过早离世一定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做了母亲的女子总是那样温柔美丽,连无恶不作的叶二娘,想起早夭的幼子来都温柔无比。

令人痛惜的是,金庸就像张无忌、杨过一样,承欢于母亲膝下的时间那么短,只能在回忆中怀念母亲的温柔。无忌、杨过一生都在寻找和母亲相似的人,无忌疼惜阿离是因为她和母亲素素神情相似,杨过对小龙女的依恋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又何其相似。金庸呢,索性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倾注到笔下,塑造了一个个温柔深情的慈母形象,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的母亲原本叫徐潮禄,和他母亲的名字徐禄只差一个字,后来才改成徐潮生。

所幸的是,母亲的柔情滋养了金庸的一生,一个人只要在童年时充分享受过父母的爱,终其一生都不至于太过偏激无情。幼时优裕的生活和双亲的呵护奠定了查良镛性格中温和敦厚的基调,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做读者的都应该感谢他的母亲徐禄。

金庸在未成为金庸之前,是吃过不少苦头的。求学时因为性格叛逆,两度被勒令退学,中学如此,大学也是如此。很多人对他八十岁时还要去剑桥读博士表示不能理解,认为“求名之心太盛”,其实,如果你知道他年少时的经历,说不定对他就会有“了解之同情”。对于一个有心通过读书来求仕的人,当时的退学对他打击何其之重,年老时求学剑桥,无非是对少年创痛的一种补偿。

战乱时他随着同学老师迁徙避乱,徒步数百公里,衣不覆体,食不果腹。这段经历是否很熟悉?很多年后,已经生活优裕的他写《倚天屠龙记》时,中间有一段就是小小张无忌和小小杨不悔千里独行,去昆仑山找妈妈的故事。以前我每读这一段,总是备感心酸,现在想来,小小的查良镛和师友一路跋涉,外有战乱之祸,内有枵腹之忧,所吃的苦一定不比无忌他们少吧。

大学肄业后,才二十出头的查良镛前景茫茫,不得已应友人父亲之邀,去湘西一个农场待了两年。那段记忆想来在他的印象中并不坏,所以他在写作《连城诀》时,才会把主人公狄云和小师妹生活的地点设在湘西。书中的湘西宛然一个境外的桃花源,那里民风敦朴、风景优美,狄云和戚芳终日劳作嬉戏,名叫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蝴蝶成双结对地飞着,“那时候的世界有多么好,天地间没半点伤心的事”。金庸对湘西是有特殊感情的,他曾经说过:“我小说中最好的男主角和最好的女主角都是湖南人。”前者指狄云,后者则是程灵素。

在湘西蛰伏了两年后,金庸到上海谋生,凭着出色的英文和不俗的写作能力,在《大公报》谋到了一个职位,几年后被派到了香港。

曾经有一篇文章叫《他们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以富有诗意的笔调描述了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