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成功的从良案例,当属唐朝的红拂夜奔。
红拂女当时是司空杨素府上的家妓,日日锦衣玉食,却很有危机意识,看出这位老司空没几年气候了,于是就相中了威武雄壮的李靖。这段故事后来被演绎成了慧眼识人的佳话,但是我猜想,红拂当年就是春心动了,没别的,估计她也没想到日后李靖会有那么大的出息。要说她有什么本事的话,倒算是有胆有识。
红拂的故事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后来者,她们大多沦落风尘,整日迎来送往,日子过得比司空府中的红拂更难熬,于是寻找一个如意郎君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可惜的是,很少有人像红拂那么幸运,事实上,红拂夜奔的风险是很大的,极可能面临以下几种结局:
被李靖严词拒绝;
李靖倒是笑纳了,可家里有个善妒的大老婆;
李靖一开始惊为天人,后来就不当回事了;
李靖在骗财骗色之后,悄然遁了。
不信的话,尽可以去看看古今名妓们的从良史。最近我在看余怀的《板桥杂记》,说的是秦淮八艳那一拨儿名妓的事儿。真是不看不要紧,一看透心凉。我原本以为,当年那些秦淮河上的花魁们粉丝没有一万也有八千,那不想嫁谁就嫁谁,结果发现,成功从良实在是太难了,她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成为红拂女,运气好点的能做人家的妾,运气不好的只能在一个个男人身边流离,最惨的是,沦为下堂妾之后又出来重操旧业。
事实上,我上面揣测的几种结局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些秦淮名妓们的从良故事中一一找到相对应的例子。
董小宛和冒辟疆一直被当作才子佳人的典范。小宛死后,冒辟疆写了《影梅庵忆语》来怀念她,在他的笔下,两人一起品香、制茗、吟诗、赏菊,过的是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我记得董小宛说她非常爱月亮,最喜欢的咏月诗就是李贺的“月漉漉,波烟玉”,从这偏好中看出走的果然是晚唐那种纤弱伤感路线,不像我这种没心没肺的人,喜欢的永远是“十五的月儿圆又亮”。
谁能够想到,这样的生活是董小宛拼了命倒追换来的呢。都说女追男隔层纱,可偏偏董小宛碰到的是块特别难啃的骨头。她初遇冒辟疆时,还只有十五岁,在冒的眼中,这姑娘长得神韵天然,只是神情有点傲慢,懒懒的不想搭理他。过了几年,董小宛母亲去世,自己也身患重病,适逢冒辟疆前来探望,于是就将冒当成了救命稻草,不仅说出了“一见君就神怡气旺”这样大胆的情话,而且主动上演十八相送,誓死都要嫁给冒辟疆。
这可不是一路繁花相送,而是充满了心酸和惊险的路途,且不说沿途风波恶,光是冒公子骤然变冷的态度就够让小宛伤神的了。他找出了很多理由来拒绝小宛,潜台词没法说出口——那就是小宛欠了一身的债。
小宛拖着病体回到了苏州,没多久又主动去追寻上京赶考的冒辟疆,这次更惊险了,路遇贼人,几天没吃饭,差点没饿死。冒公子因为只中副榜心情很不好,又一次严词拒绝了她。这一次旁观者都看不下去了,钱谦益忍不住见义勇为,出钱出力为小宛还债赎身,总算让她成功嫁进了冒家。
结局虽算得上团圆,过程却太过坎坷,更何况小宛死得那么早,才二十八岁就不幸香消玉殒了。我总感觉她是累死的,冒辟疆赞赏她说“姬最温谨”,小宛就是死在了过分温顺谨慎的性格上。
且看她嫁进冒家过的是什么日子,大家在吃饭时,她通常是侍立在旁的那个人,每顿就吃几根青菜两粒豆豉;冒家大娘子当了甩手掌柜,她却要操心柴米油盐的账面;冒辟疆逃难时生病了,她身披一卷破席,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累得骨瘦如柴。即便如此,冒辟疆在全家出逃时,头一个想放弃的就是她,真叫人空叹一声“枉自温柔和顺”。
如果说董小宛的事例让人叹惜“薄命怜卿甘做妾”,柳如是一开始则是欲为妾而不能。很奇怪《板桥杂记》中没有记载柳如是的事迹,其实她堪称秦淮八艳中最放诞的人物,相貌可能不是一等一的,但很有林下之风,喜欢女扮男装,口齿也相当伶俐。
在嫁给钱谦益之前,柳如是曾经和当时的名士李待问、陈子龙等人有过一段恋情,其实,她和陈子龙的恋情堪称从良未遂的失败案例。从年纪上来看,陈子龙和柳如是更加匹配,但他远远没有钱谦益那样视她如珠如宝。陈子龙当年将柳如是纳为外室,两个人本来也有过如胶似漆的岁月,怎奈为正妻张孺人不容。张孺人倒不是不许他纳妾,而是要纳也得纳个“良家子”,不能接受柳如是这样的“倡家女”。说穿了,还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