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消耗量是焦虑程度的指标
酒的消耗量是一些民族焦虑程度的指标,这适用于所有饮酒民族。
人是感情动物,有七情六欲,在内外环境压力下,人的感情需要有宣泄释放的途径。酒精的刺激、兴奋、释放和麻醉功能正符合人们的需要。心理人类学家维特·巴诺教授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社群的研究发现,酒的消耗量是一些民族焦虑程度的指标,这适用于所有饮酒民族。
但凡人的种种郁闷忧伤、慷慨悲愤、兴奋激动、思念惆怅或亲人相逢、接风饯行、遣忧排愁、贺吉致喜时,酒都被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其文化与疏导功能是任何其他东西所无法替代的。试想,世上还有什么能把人类的精神、心灵和感情如此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而“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更是在杯酒之间演绎了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组成因素。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不良的“醉酒文化”:“今朝有酒今朝醉”、“浩歌一曲酒千盅”、“酒醒还醉醉还醒”等,对社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天堂地狱,一步之遥
世界卫生组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它改变了过去对酒精的看法,把“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口号改为“酒,越少越好”。
客观地说,酒是一种多情物,又是一把双刃剑。少量的酒是健康之友,多量的酒则是患病的罪魁祸首。
在前瞻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在每天都少量饮酒的人群中,其高血压与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不饮酒者低。美国癌症学会对年龄在40~59岁的28万名男子的饮酒习惯进行了12年跟踪研究后发现,适量饮酒(每天不超过15~30克酒精)的人其心脏病死亡率较不饮酒者低20%。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的资料显示,适量饮酒可减少40%的冠心病发作。原因是适量的酒精能升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的胆固醇,因而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这在猕猴的饮酒实验中也得到证实,饮葡萄酒组猕猴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8%,而对照组为48%。新近的研究发现,适度饮酒者体内C-反应蛋白含量最低,表示酒精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也有利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资料表明:适量饮酒者比滴酒不沾者更健康,而且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一岁。
但千万别忘了,酒是把双刃剑,它不是谦谦君子,只要过量,酒立刻凶相毕露,把饮酒者送入地狱。在生理上,酒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在心理上,造成酒精成瘾,依赖,人格变态;在伦理上,造成道德沦丧,刑事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后果难以估量,而且现在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当前,酒在中年多病、英年早逝者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它改变了过去对酒精的看法,把“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口号改为“酒,越少越好”,因为少量饮酒的好处很容易被饮酒的巨大弊端所掩盖,也就是把“对酒当歌”改为“对酒莫歌”了。实际上,即使在以前认为少量饮酒有助预防冠心病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也从不提倡以少量饮酒作为预防冠心病的方法,为的是防止酗酒引起的巨大社会负面作用。
酗酒之害,触目惊心
监狱里罪犯的50%、交通事故的40%和医院重病人的25%都与酗酒有关。
只要想一想监狱里罪犯的50%、交通事故的40%和医院重病人的25%都与酗酒有关,而这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人,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和无数痛苦悔恨都与酗酒有关,就会使人不寒而栗,更不用说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精英因急性心肌猝死、肝硬化、肝癌而猝然离世,那么酗酒意味着什么就更使人痛心了。
我的一位美国医生朋友,其父是里根总统的高级幕僚,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不久,一次周末欢宴,年轻气盛,酒后驾车,在高速路上,汽车冲出护栏100余米,粉身碎骨,令人痛彻肺腑,刻骨铭心。
酒精很容易被吸收,空腹时在胃内可迅速直接吸收20%,数分钟内使人酒醉,如胃内有食物,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