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中巴倒贴,干什么都不顺,好像他天生就是个倒霉蛋,这中间固然有外界的原因,但还有他自身的天生不足:不善交际,不与人说话,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路只有可能越走越窄。
纵观周克华的成长过程,其家庭因素导致的自卑,使他或多或少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轻视。在他青少年阶段确实承受了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年幼时父母频繁的争吵,一家人在村里生活相对孤立,与邻居、同村人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周克华的从小就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更加压抑。命运不济,心里受到的创伤一次比一次加重,却从未得到有效的修补。而在一些生活细节上,诸如从事“上河沙”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及在火车站当搬运工时,周克华也很可能感受到了别人对他的轻视,体会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格被践踏的滋味。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对其他人的生命毫无怜悯之情打下了心理基础。
性格决定命运。周克华的内向型性格早就为他日后的行为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种子。
周克华生命里有三个重要的女人,第一个自然是他的母亲,第二个是他老婆徐氏,第三个才是张贵英。周克华所抢来的钱都用在这三个女人身上。这是一个人格分裂的典型,一方面,在外面,杀人不眨眼,毫无人性;而在家人、女人面前,他又表现出另外一面。对于母亲,周克华非常孝顺,每次回家都会给父母带些东西,并将自己抢得的钱款分出一部分作为母子俩的生活开销,这是他的一片“孝心”。就是在南京作了案之后他逃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要回来看看母亲,他也不止一次要求徐氏对自己的母亲要好。周克华身上有一百个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孝顺,不管他怎么坏,没有人性,但这一点不应该受到歧视。而对于前妻和儿子,周克华也会登门探望,并把抢来的钱交给“前妻”徐氏,在他看来,这是他对家庭的责任;而对于后来出现的张贵英、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洗头妹”,他又把赃款交给了她,以显示他的“仗义”。
周克华被击毙的时候,周克华的母亲六十八岁。人们对这位老人是非常怜悯的,最初并未将周克华被击毙这个消息告诉老人,当地政府也将老人保护起来,周克华被击毙后的几个小时人们很难找到这位老人。可后来还是有媒体找到了这位老人,理由很充足:揭开周克华犯罪的谜团。这也无可厚非,谁不想知道?家庭、母亲对一个杀人魔头的形成会有什么作用?会有什么影响?从研究犯罪的角度、从揭秘的角度,人们不可能放过一个善良的老太太。现实和良心有时候是会发生碰撞的,记者充当了一个“刽子手”的角色,没得选择,必须委屈这位老人。周克华被击毙后不久,媒体记者拥至周家,确有媒体直接撕裂了老人的伤口,把一个无辜的老人搬到了镜头里面,不仅把周克华被击毙的事情告诉了老人,还试图从老人的口里获取一些“秘闻”。面对镜头,老人始终用蒲扇遮挡面部,他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也无法面对这个现实,儿子是罪犯,枪毙应该,可那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突然就没了她无法不悲伤。当“得知周克华死讯时”,她足足怔了20秒钟,“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
后来,陈世珍通过电视确认儿子被击毙后,情绪一度低落,偷偷抹泪,但并没有放声痛哭。她自责:“你是解脱了,可害了这么多人!这么多家庭。小时太惯你,打工干什么也不说,我不管你做什么,我是管不了,你自己要管住啊!”
陈世珍感慨:“我养他养到这么大,为什么要这样?”
周克华犯下滔天罪行,对母亲是一个致命打击,陈世珍不明白儿子为何变得这般狰狞,事实上,她对儿子这些年在外面干的事情实在知之甚少。
“暴力与血腥永远是一个文明社会的痛点,绝对是不能容忍的。周克华的枪口所向也都是平民百姓,任何一个理性的社会及公民都不希望再出现下一个周克华。因而,对疯狂杀人者给予同情、乃至崇拜,只会宣扬仇恨,助长社会戾气。”这是周克华被击毙后美国《侨报》评论的一段话,说得在理。
电脑访问:www.xinwanb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