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李明远平静地开口,打破了压抑的气氛,
"敌人的反击在意料之中。-2`8+墈_书!王/ !哽,辛.蕞^筷*我们的石墨武器给了他们重创,他们自然会寻找对策。"
"可是,李总工,"一位将领急切地问,"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看着之前的胜利成果付诸东流吗?"
李明远站起身,走到挂在墙上的地图前,指着海岸线:"敌军之所以能不断骚扰我们后方,根本原因在哪?"
"航母舰队,"一位将领立即回答,"他们的航母战斗群在海上来去自如,我们拿它们没办法。"
"没错,"李明远点点头,"敌人的主力依托航母舰队,太阳国沿海己成为他们的跳板。如果我们继续被动防御,迟早前功尽弃。"
"那怎么办?"众人齐声问道,"我们没有海军,根本无法与敌人的航母抗衡啊!"
李明远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武器,能够从陆地首接打击海上目标的武器。"
"陆地打海上?"众人面面相觑,"这...可能吗?"
李明远胸有成竹:"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做到。我提议立即启动一项新的研发计划,代号'雷击-1'——专门针对敌舰的新型导弹系统。`墈^书′君, +芜.错?内,容?"
"导弹?"一位老将军困惑地问,"你是说火箭弹吗?可我们现有的火箭弹射程最多20公里,怎么可能打到几百公里外的舰队?"
李明远微微一笑:"这不是普通的火箭弹,而是一种全新的武器——反舰导弹,射程可达300公里,能够自主寻找目标并精确命中。"
会议室里一片哗然。
"300公里?"
"自主寻找目标?"
"这不可能!"
众人的反应在李明远意料之中。
在这个年代,导弹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火箭武器都是无制导的,射程和精度都极为有限。
"诸位,"李明远语气坚定,"不要急着下结论。有了第三代集成电路和'曙光一号'计算机,很多在过去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变得可行了。"
他拿出一叠技术草图,铺在桌上:
"这是我初步设计的'雷击-1'导弹系统方案。
它将采用主动雷达制导,集成电路让导弹的'大脑'足够小,可以装入弹体;
计算速度的提升,使导弹能实时处理复杂的导航和目标信息,自主锁定高速移动的舰艇。+零?点~看′书? ,哽*歆_蕞¨筷+"
将领们凑上前,震惊地看着这些超前的设计图。
"更重要的是,"李明远继续解释,
"'雷击-1'将具备低空掠海和变轨突防能力。
导弹会在接近目标前,降低飞行高度,贴着海面飞行,利用海浪的掩护躲避敌舰雷达。
当接近目标时,还能智能变轨,突破敌舰的防空火力圈。"
一位将领疑惑地问:"这么复杂的飞行路径,怎么控制?"
"集成陀螺仪和惯性导航系统,"李明远解释道,
"这些都是得益于微型化的集成电路技术。曙光一号计算机己经完成了上万次飞行路径模拟,最优参数我们都己经掌握。"
随着李明远详细解释,会议室内的气氛逐渐从忧虑转为震惊,再到兴奋。
"这还不是全部,"李明远补充道,
"'雷击-1'还有两个关键特性:一是多弹齐射、蜂群协同。
通过计算机实时模拟作战环境,我们设计了蜂群协同逻辑,多枚导弹同时从不同角度攻击目标,敌舰防不胜防。"
"二是模块化弹头设计,可根据不同任务装配高爆弹头、穿甲弹头或石墨弹头,兼具杀伤与电子战能力。
特别是石墨弹头,能让敌舰的电子设备瞬间瘫痪,就像我们之前对付他们的坦克和飞机一样。"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李明远描绘的这种超前武器震撼了。
军工委主任张部长最先回过神来:
"李总工,这个计划听起来很有前景,但时间呢?需要多久才能研制出来?"
李明远坚定地回答:"三周,最多不超过一个月。"
"一个月?"众人再次惊呼,"这么复杂的系统,一个月怎么可能完成?"
李明远解释道:
"我们不是从零开始。第三代集成电路己经成熟,'曙光一号'计算机也己经验证了关键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