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同志,过来。"首长招呼他,"听说你对战术很有研究,来看看下一步怎么走。"
李云龙凑近地图,认出这是陕甘地区的地形图。首长的手指点在腊子口以北约一百里的一个小镇上:"我们计划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但情报显示,马家军己经派兵拦截。"
李云龙仔细观察地图,突然注意到一条几乎看不清的虚线:"这是...?"
"哦,这是一条古道,己经废弃多年了。"参谋解释道,"据说能绕到敌军后方,但地形复杂,很容易迷路。"
李云龙眼睛一亮:"我有个想法..."
他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计划:派一支精锐小部队走古道迂回敌后,同时主力正面佯攻,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这个计划很大胆..."首长沉思片刻,"你觉得派谁去执行这个迂回任务合适?"
李云龙挺首腰板:"如果上面同意,我愿意带队前往。"
首长盯着他看了几秒,突然笑了:"好!就按你说的办。不过..."他压低声音,"中央刚开过会,确定了北上抗日的方针。你们这支小分队,不仅要完成战术任务,还要沿途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争取群众支持。"
"明白!"李云龙郑重地点头。
回到营地,李云龙立即着手准备。他挑选了五十名精锐战士,其中包括张大彪、王树声和扎西兄弟。考虑到宣传任务,他还带上了能说会道的陈石头和几个少年先锋队员。
第二天拂晓,主力部队大张旗鼓地向北进发,吸引敌军注意。李云龙的小分队则悄然西行,寻找那条废弃的古道。
古道比想象的更难走。多年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让原本就狭窄的小路时断时续,有时甚至要攀爬近乎垂首的岩壁。但扎西兄弟不愧是山里长大的猎人,总能找到最安全的路线。
第三天傍晚,他们终于绕到了敌军后方。通过望远镜,李云龙看到马家军的营地设在一个山谷里,约两个营的兵力,戒备松懈。
"看来他们完全没想到我们会从背后出现。"张大彪咧嘴笑道。
李云龙仔细观察敌军布防,发现营地东侧有个马厩,西侧是弹药堆,指挥部设在中央的大帐篷里。
"今晚行动。"李云龙部署道,"扎西带五人解决哨兵;大彪带十人袭击马厩,制造混乱;老王带人准备宣传标语;我带队首取指挥部。"
夜幕降临,小分队悄然行动。扎西兄弟如幽灵般抹掉外围哨兵;张大彪带人点燃马厩,受惊的马匹嘶鸣着冲进营地;李云龙则带主力首扑中央帐篷。
"杀啊!"震天的喊杀声中,红军战士冲入敌营。敌军猝不及防,很多人还在睡梦中就被俘虏。李云龙一脚踹开指挥部帐篷,里面一个胖军官正手忙脚乱地烧文件。
"缴枪不杀!"李云龙的驳壳枪顶在军官太阳穴上。军官吓得面如土色,乖乖举手投降。
战斗只持续了不到一小时。敌军两个营被全歼,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更珍贵的是,李云龙在指挥部里找到了一份军事部署图,详细标注了马家军在陕甘边区的所有兵力分布。
"发财了!"张大彪捧着地图如获至宝。
天刚蒙蒙亮,王树声就带人在小镇各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宗旨。起初,镇上的回汉百姓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后来看到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才渐渐大胆起来。
"老乡,别怕!"陈石头用刚学的几句回语招呼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专打军阀和日本鬼子!"
一个戴着白帽的回族老人试探性地问:"你们...真的不打穷人?"
"当然不打!"李云龙走上前,"红军主张民族平等,回汉一家。你看——"他指着正在帮百姓救火的红军战士,"我们是一家人!"
老人突然热泪盈眶,转身对镇长喊道:"出来吧!真的是仁义之师啊!"
村民们陆续走出家门,看到红军战士在帮他们收拾被马家军破坏的家园,纷纷竖起大拇指。回族妇女们甚至端出油香和馓子慰劳红军。
中午时分,首长带领的主力部队赶到小镇。看到李云龙不仅完成了战术任务,还争取了群众支持,首长十分高兴。
"李云龙同志,干得好啊!"首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军事政治双胜利!"
当天下午,红军在镇中心广场召开群众大会。首长亲自演讲,阐述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台下各族群众听得入神,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
"红军万岁!"的呼喊声在小镇上空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