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长,那可是咱们的行军粮..."通讯员犹豫道。
"执行命令!"李云龙斩钉截铁地说。
消息很快传开,红军要分粮食给百姓!沉寂的镇子突然活了过来,人们小心翼翼地从屋里走出,聚集在镇中心的打谷场上。
李云龙站在一个石碾上,高声说道:"乡亲们,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咱穷苦人自己的队伍!白狗子抢走的粮食,我们今天还给大家!"
战士们抬来一袋袋粮食,按照家庭人口分发。起初百姓还畏畏缩缩,后来见红军态度真诚,渐渐大胆起来。有人领到粮食后,当场跪地磕头,被李云龙连忙扶起。
"使不得!咱们红军不信这个!"李云龙握着老人粗糙的手,"等革命成功了,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分粮持续到傍晚。最后一袋粮食发完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带着几个年轻人走过来:"长官,老朽是镇上的教书先生。红军仁义,我们无以为报,这些后生自愿帮红军搭浮桥,还请笑纳。"
李云龙大喜过望。他正为如何让主力部队快速渡河发愁呢!"太好了!谢谢乡亲们!"
当夜,在镇民和红军战士的共同努力下,一座简易浮桥在渡口架设起来。李云龙亲自带人在桥头守卫,防止敌军破坏。
半夜时分,王树声带着一个意外的消息找到李云龙:"老李,那家病妇人的孩子...就是白天那个男孩...非要参军不可,跪在营门口不肯走。"
李云龙皱眉:"胡闹!他才多大?"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说红军救了娘的命,他要报恩。"王树声叹了口气,"我让人送他回家,结果他又跑回来了。"
李云龙放下望远镜:"带我去看看。"
营门口,小男孩果然还跪在那里,瘦小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看到李云龙,他立刻磕头:"长官收下我吧!我会放牛、会砍柴,什么都能干!"
李云龙蹲下身:"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我叫陈石头,十...十二了。"男孩显然虚报了年龄。
"石头啊,打仗是要死人的。你娘病着,弟弟妹妹还小,他们需要你。"李云龙柔声说。
男孩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可是...可是白狗子还会回来的...他们会杀了娘...杀了弟弟妹妹..."
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李云龙心里。他想起现代社会中那些无忧无虑的孩子,再看看眼前这个早该上学却要为生存挣扎的少年...
"这样吧,"李云龙做出决定,"你先在炊事班帮忙,等长大了再正式参军。每个月给你家发口粮,你看行不?"
男孩破涕为笑,又要磕头,被李云龙拦住:"红军不兴这个。记住,咱们是平等的同志。"
第二天清晨,主力部队开始渡河。军团首长路过赤水镇时,看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帮红军搬运物资,不禁惊讶地问:"你们用了什么法子,让老乡这么支持?"
李云龙正在指挥交通,闻言笑了笑:"没什么,就是把粮食分给挨饿的人,把药送给生病的人。"
首长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李云龙啊李云龙,你带兵打仗有一套,做群众工作也有一手!"
主力部队全部渡河后,李云龙的连队被任命为后卫,负责拆除浮桥和阻击追兵。这是个危险的任务,但李云龙二话没说就接受了。
傍晚时分,敌军追兵果然出现了。约一个团的兵力沿着河岸搜索前进,远远看到浮桥己经被拆除,气得向对岸胡乱射击。
"沉住气,等他们渡河时再打。"李云龙命令部队隐蔽在河岸高处的树林里。
敌军尝试了几次泅渡,都被湍急的河水冲散,只好作罢。李云龙见状,决定趁夜撤离,追赶主力部队。
就在这时,赤水镇方向突然传来密集的枪声和哭喊声。李云龙心头一紧:"不好!敌军在报复百姓!"
"老李,我们任务己经完成了..."王树声提醒道。
李云龙望着远处腾起的火光,拳头捏得咯咯响:"不行,不能眼睁睁看着乡亲们遭殃!"
他迅速做出部署:张大彪带主力继续按计划撤离;他自己带一个排回去救援百姓。
"这太冒险了!"张大彪急得首跳脚。
"执行命令!"李云龙厉声道,"明天拂晓前在预定地点会合!"
夜幕下,李云龙带领三十名战士悄悄摸回赤水镇。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怒火中烧——镇子多处起火,街上横七竖八躺着百姓的尸体,敌军士兵正在挨家挨户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