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有好几位大学士;清朝也有好几位军机大臣。总之,宰相是作为一个集体存在的。
不过,宰相既然不只一个人,就存在一个谁的权力大谁的权力小的问题。例如,明代的内阁掌“票拟”——起草谕旨,但负责票拟的只是首辅,其他大学士只是“参论而已”。于是,为了争夺这个首席宰相(首辅)的地位,宰相们往往是明争暗斗,互相倾轧,不少宰相就在这种权力斗争中被赶下台,甚至丢掉了性命。
夏言(1482~1548年),字公谨,号桂州,江西贵溪人。嘉靖二年(1523年),夏言以兵科给事中的身份出按皇庄,力主归还被侵占的民田,禁止勋戚受献庄田,受到皇帝的赞许,升任吏科都给事中、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加少保、少傅、太子少师,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嘉靖十七年(1538年)升任内阁首辅。
纵观夏言的仕途,真是“一帆风顺”。最后,他竟然做到了首辅,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好不得意。可是,好景不长,他很快就遇到了一位“劲敌”,就是他的江西老乡严嵩。
原来,严嵩的地位和声望都低于夏言,靠着巴结夏言,才逐渐受到重用。在夏言升任内阁首辅后,严嵩便接替他做了礼部尚书。但是,官欲熏心的严蒿并不满足,又盯住了“内阁首辅”的宝座。这时,在严嵩的眼里,夏言已经不再是他的“靠山”,反而成了他继续向上爬的“绊脚石”;而且,夏言恃才傲物,严嵩呈送的文稿经常被他改得一塌糊涂,有时干脆打回去让他重写。所以,严嵩对夏言真是又恨又怕,经常在暗地里咬牙切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