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皇权悲剧 > 第35章完结

第35章完结

这首《一剪梅》,可以说是对曹宰相“多磕头、少说话”的六字做官真经的绝妙注解!

文臣:帝王的“网中鱼”

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社会精英群体。.m!y.j\s,c¢h`i\n¢a^.′c`o¨m!他们学习知识,既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又直接参与国家政治,是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几千年的皇权社会中,活跃在“权力场”上的主要就是这个集团的代表。

不过,在大一统的皇权国家体制下,“天下定于一尊”,士大夫的出路非常狭窄,入仕做官是最理想的人生设计。于是,中国的读书人只能像被豢养的狗一样,纷纷拜倒在专制帝王的脚下,向皇帝讨饭吃,成为帝王的“网中鱼”。

因为天下文人太多,专制政权需要的少,供远远大于求,对专制帝王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充分的挑选余地,自然不需要珍惜。反之,为了衣食富贵,士人们奔走在“羊肠小道”上,必须多方钻营,一方面互相争斗,抢夺那一点残羹剩饭;另一方面,对专制帝王阿谀奉承,曲意逢迎,希望能分享到一点点“龙恩雨露”。.暁!税!宅+ ¨首?发′

纵观皇权社会,中国古代的文人们不论是得意,还是失意,他们始终是专制帝王的奴仆和工具。所以,从根本上说,他们不可能脱离“权力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集团。由于士大夫们的一生总要围绕着皇权和权力场进退取舍,缺乏独立的人格,所以,他们虽然掌握着知识,却与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相去甚远!

“学而优则仕”

“书中自有黄金屋”,古往今来,多少中国文人就是在这一信条下读书、做学问的。反之,真正为了做学问而读书的文人,则是“凤毛麟角”。对于那些专制帝王来说,这些文人真是又可爱又可恨:没有文人,便不能治理天下;有了文人,他们又可能翘起尾巴,时而掀起一些政治波澜,甚至与皇帝对着干。

于是,在专制帝王们的精心策划下,这条“康庄大道”便铺就了:只有把那些喜欢兴风作浪的文人都纳入自己直接控制的范围内,专制帝王才能高枕无忧;只有驱使读书人为做官而读书,才能最大限度地磨灭文人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看+书_君+ _首!发+千百年来,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多少读书人趋之若鹜,拥挤在那条越来越窄的“独木桥”上,乐此不疲。所以,中国古代文人虽然被戴上了一副“政治枷锁”,在思想上被阉割,却浑然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着专制帝王的“嗟来之食”。

皇权社会中,在这条羊肠小道上奔走的汹涌人潮中,能够完全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权力场”的又有几人?当然,也有个别洁身自好、不为名利所动的“真正的文人”,譬如陶渊明,但也是“凤毛麟角”!的观念,恐怕早已深入中国古代文人的“骨髓”了。其实,人们并不是不知道“学”与“仕”之间是对立的,但中国古代文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竟然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天衣无缝。

几千年来,中国皇权社会有一支“举世罕见”的文人队伍,但是这些素来以宏扬民族文化、启迪智慧为己任的文人却是“囊中羞涩”,没有留下多少可以流传后世的好作品,岂非咄咄怪事?细想一下,一点也不奇怪:这些“御用文人”热衷于功名利禄,为此孜孜以求,连“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独立性”都丧失了。试想一下,他们连“独立人格”都不具备,又怎么会写出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作品,创造出好的民族文化呢?

其实,中国古代文人“独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