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1983年香港地产高峰**
1983年的香港,初夏的阳光炙烤着维多利亚港的海水,蒸腾起咸湿的热浪。~8*6-z^w^w^.`c*o`m*何大海站在振华大厦顶层的落地窗前,俯瞰着中环林立的摩天大楼。窗外,起重机在高空划出优美的弧线,新鸿基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目的光芒,远处九龙仓的工地上,数百名工人正像蚂蚁般忙碌着。他的指尖轻轻敲击着一份刚从长江实业送来的合作意向书,纸张在空调冷风中发出轻微的脆响。
"处长,刚收到的地政署密件。"许大茂快步走进办公室,西装后背己经被汗水浸透,手里捏着一份标着"机密"的文件,"港府下周将公开拍卖中环最后一块临海地皮,底价己经炒到每平方呎三千港币!"他擦了擦额头的汗,金丝眼镜片上蒙着一层雾气,"李超人、郑裕彤、郭炳湘全都虎视眈眈,连台岛蔡家都派人来摸底了。"
何大海接过文件,目光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规划参数。系统光幕在视野中展开:【检测到香港地产巅峰契机,签到奖励"高端地产项目优先投资权(3年)"己激活】。这正是他等待多时的时刻——1983年的香港地产市场,正处于回归焦虑与资本狂欢的奇妙平衡点上,英资撤离留下的真空正被华商疯狂填补,而振华要做的,就是在这场饕餮盛宴中分得最肥美的一块肉。
"通知财务部,准备五亿现金。"何大海转身走向保险柜,密码盘转动的咔嗒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再让娄小娥联系瑞士信贷,动用我们在苏黎世的黄金储备做抵押,追加两亿美元信贷额度。"他从保险柜取出一叠地契,最上面是去年低价收购的屯门仓储用地转让协议——这块当时被人嘲笑的"沼泽地",如今因为广深港高速铁路的规划,价值己经翻了八倍。
许大茂喉结滚动了一下。五亿现金加上两亿美元,相当于振华流动资产的六成。"处长,现在全港地产都在高位,万一《中英联合声明》公布后市场恐慌..."
"等声明公布就晚了。"何大海摇下车窗,让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散车内的雪茄烟雾,"告诉你个秘密——撒切尔夫人己经在北京摔过跟头了,联合声明的内容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温和。"他望向窗外正在施工的汇丰银行新总部大厦,"最多三个月,这些英资机构就会开始悄悄撤离,他们抛售的优质资产,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墈¢书·屋+ ?更?芯?醉*哙?"
轿车驶入深水湾道时,夕阳正将海面染成金色。霍英东的豪宅前停满了劳斯莱斯和奔驰,穿制服的侍者引导车辆有序进出。何大海的座驾缓缓停在喷泉旁,他刚下车就听见熟悉的潮州口音——李嘉诚正与郑裕彤站在廊柱下低声交谈,两人见到何大海立即中断了谈话。
"何生!"霍英东大步迎出,唐装下摆随风轻扬,"就等你了,今晚有几位'特殊客人'。"他刻意在"特殊客人"上咬了重音,眼神往二楼书房瞟了瞟。
书房的红木门一关,外界的喧嚣顿时隔绝。昏黄的台灯下,三个穿中山装的中年人立即站起来,领头的正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杜社长——这个名义上的新闻机构负责人,实则是北京在香港的最高代表。
"何同志,首长很关心你们在金融风暴中的表现。"杜社长热情地握住何大海的手,掌心有着常年握枪留下的茧子,"特别是控股永隆银行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资本运作。"
何大海心领神会。去年那场漂亮的收购战,不仅让振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银行牌照,更关键的是截胡了台岛方面企图渗透香港金融体系的计划。"杜社长过奖了,振华不过是顺势而为。"他微笑着递上雪茄,"倒是最近港英政府突然加快土地拍卖节奏,恐怕别有用心。"
"何同志说到点子上了。"杜社长接过雪茄却不点燃,从公文包取出一张手绘地图,"这是未来五年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草图,首长希望爱国港商提前布局。"地图上,深圳河两岸密密麻麻标注着红圈,有些甚至覆盖了现在还是渔村的地方。
系统光幕闪烁:【检测到国家级战略规划,建议重点投资口岸经济带】。何大海的目光立刻锁定在皇岗口岸附近的一片滩涂——那里现在长满芦苇,但在系统提供的前世记忆中,将是未来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区。
"杜社长,振华准备在皇岗周边投资一个'高科技产业园'。"何大海指向地图边缘,那里现在还标注着"军事禁区","当然,前提是驻军同意调整防区..."
"这事包在我身上。"杜社长突然换了副面孔,从严肃的官员变成豪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