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 **港岛首单落地,电子厂收购**
1968年的初春,维多利亚港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吹过北角码头。!狐*恋·雯_学_ ~免?肺_越′独,许大茂站在振华贸易公司的办公室窗前,手指不停地敲打着窗台。桌上摊开的《大公报》头版赫然印着"内地红星方便面风靡港岛"的标题,旁边配着顾客在超市抢购的照片。
"许经理,船到了!"秘书阿玲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整整五百箱,一个不少!"
许大茂整了整西装领带,这是他最得意的一套行头——深蓝色三件套,配上何大海从内地给他捎来的金利来领带。他快步走向码头,远远看见工人们正从"振华号"货轮上卸货。印着"红星"商标的纸箱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几个码头工人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品牌。
"都轻拿轻放!"许大茂用蹩脚的粤语喊道,随即又切换回普通话,"这批货可是要出口新加坡的!"
这是振华贸易公司的首笔正式订单——五百箱红烧牛肉味方便面,买家是新加坡华人商会会长陈嘉庚的远房侄子。虽然量不大,但意义非凡——标志着内地食品正式打入东南亚市场。
"许生,验验货?"船老大是个满脸风霜的潮州人,递过开箱器。
许大茂熟练地划开纸箱,取出一个包装精美的方便面袋。铝箔复合包装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这是小周从日本"学"回来的技术。他仔细检查了生产日期和密封性,满意地点点头:"品质没问题。"
回到办公室,许大茂立刻拨通了北京的长途。电话那头,何大海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大茂,情况怎么样?"
"一切顺利!"许大茂难掩兴奋,"五百箱全数到港,明天就装船发往新加坡。陈老板说如果销路好,下个月要订两千箱!"
"很好。"何大海的声音依然沉稳,"永华电子厂那边呢?"
许大茂压低声音:"按您吩咐,我己经和娄叔去看过了。设备老旧了些,但厂房位置绝佳,就在观塘工业区。老板急着出手,开价十五万港币。"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用这笔订单的利润做首付,剩下的等第二批货款到账。"何大海指示道,"记住,用离岸公司名义收购,别让人联想到内地。"
挂断电话,许大茂长舒一口气。/l!u~o-l¢a+x!s_..c¨o^m/他拉开抽屉,取出一沓文件——永华电子厂的资产清单。这家成立于1962年的小厂主要生产晶体管收音机,由于技术落后,近年连年亏损。但何大海看中的是其完整的生产牌照和熟练工人团队。
"许经理,有客人。"阿玲探头进来,"说是日本来的。"
来访者是个矮胖的日本人,名片上印着"山田株式会社 业务部长 田中一郎"。许大茂心头一跳——这不就是那个在北京被小周套话的技术员吗?
"许桑,久仰大名!"田中操着生硬的英语,眼睛却一首往办公室角落的样品柜瞟,"贵公司的方便面,在新加坡很受欢迎啊!"
许大茂立刻警觉起来。他故作轻松地寒暄,同时悄悄按下桌底的警报按钮——这是连接隔壁死士办公室的暗号。不到一分钟,一个穿工装裤的"维修工"就敲门进来,假装检查电路。
"田中对我们的生产技术很感兴趣?"许大茂故意用中文问。
"维修工"——实则是懂日语的死士小李——立刻接过话头:"这位先生问能不能参观我们的仓库。"
田中尴尬地笑了笑,急忙摆手:"不不,只是好奇贵公司的包装技术...很像我们日清的产品..."
许大茂心中冷笑。果然被何大海料中了,日本人这么快就嗅着味追来了。他假装热情地邀请田中品尝新产品,趁机套话。两杯威士忌下肚,这个日本技术员就透露了关键信息:日清总部对红星方便面的崛起非常紧张,特别是发现其包装技术竟与自家专利惊人相似后。
送走田中,许大茂立刻给北京发加密电报。当晚,何雨水在半导体研究所的保密室里,正全神贯注地翻译一本日文技术手册。这是何大海通过特殊渠道搞到的《晶体管封装工艺详解》,对提升振华电子的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二叔,这个词我不确定..."何雨水指着一段专业术语。如今的她己不是原著中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姑娘,在北大师从王振华这半年,她的日语和电子技术都突飞猛进。
何大海凑近看了看:"这是'真空蒸镀',用在电极制作上的。"他赞许地拍拍侄女的肩,"进步很快嘛,连这么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