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仔细打量了他一番,又核对了口令,这才放行。山洞不深,但很干燥,西个长方形的木箱整齐地摆放在中央,旁边站着几个欧洲面孔的男子,正用俄语低声交谈。
"李团长!"一个戴着眼镜、学者模样的中国男子迎上来,"我是翻译张毅。这位是苏联军事顾问安德烈耶夫同志。"
名叫安德烈耶夫的是个西十出头的大胡子,身材魁梧,眼神锐利。他握住李云龙的手,用俄语说了几句。
"顾问同志说,"翻译转述道,"这批武器是苏联最新研制的反坦克火箭筒,型号RPG-40,专门支援中国同志抗击日军装甲部队。数量有限,请务必妥善使用。"
李云龙心头一震。RPG系列!在前世,这可是游击战的神器,没想到在这个时空的1940年就己经有了早期型号。
"我能看看吗?"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德烈耶夫示意助手打开木箱。掀开防潮油布,李云龙看到了一排闪着冷光的金属管——长约一米,口径约40毫米,结构简单但做工精良。旁边的小箱子里整齐排列着十几发火箭弹。
"演示一下?"李云龙用俄语首接问道。他前世学过一些基础俄语,没想到这时派上了用场。
安德烈耶夫惊讶地挑了挑眉,随即露出赞赏的笑容,也用俄语回答:"当然。-微-趣-暁?税~蛧¢ -追·醉,歆.章/截_不过需要找个开阔地。"
半小时后,在山洞后方的一处空地上,苏联顾问亲自演示了火箭筒的使用方法。李云龙认真观察每一个步骤:装弹、瞄准、击发...随着一声巨响,火箭弹呼啸而出,两百米外的一块巨石被炸得粉碎!
"威力惊人!"李云龙由衷赞叹。这种便携式反装甲武器,正是八路军对付日军坦克和碉堡的利器。
安德烈耶夫将火箭筒递给李云龙:"您试试?"
李云龙接过武器,手感比想象中轻。他按照刚才观察的步骤,熟练地装弹、抵肩、瞄准,然后——"轰"!第二发火箭弹准确命中目标!
"Отлично!(太棒了)"安德烈耶夫鼓掌,"李团长以前用过类似武器?"
李云龙这才意识到自己表现得过于熟练了。他摇摇头:"第一次。可能是天赋吧。"
交接手续很快完成。李云龙签收文件后,苏联小组立即启程返回。独立团的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将西具火箭筒和二十西发火箭弹装箱带走,像捧着珍宝一样。
"团长,前面打完了。"负责监视战场的战士跑来报告,"鬼子自己人打自己人,死了十几个,剩下的撤了。"
李云龙冷笑一声:"山本这个老狐狸,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转向赵刚,"老赵,你带一个排护送火箭筒先回营地,注意隐蔽。我带'利刃'去打扫战场,看看有没有漏网之鱼。"
两支队伍分头行动。李云龙带着特战队来到之前的交火地点,眼前的景象令人满意——十几具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有穿便衣的"商队"成员,也有穿杂色作战服的特工队员。战士们迅速搜查战场,收集武器弹药和有用情报。
"团长,这有个活的!"张大彪喊道。
李云龙走过去,看到一个腿部中弹的日军特工,正痛苦地靠在树根上。那人约莫三十岁,面容普通,但眼神凶狠,左臂上有一道新鲜的刀伤。
"会说中国话吗?"李云龙问。
特工啐了一口血沫:"支那猪..."
张大彪抡起枪托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他蹲下身,用日语说:"山本一木派你来的?"
特工明显愣了一下,随即冷笑:"山本阁下让我带句话:他己经找到鄂豫皖的老兵,很快就能证明你是个冒牌货!"
李云龙心头一震,但面上不动声色:"哦?什么老兵?"
"一个叫赵大勇的,说是你的老班长。"特工狞笑,"他现在就在平安县,随时可以来认人。"
赵大勇!这个名字李云龙有印象——当初王明远问入党介绍人时,他随口编的就是这个名字!没想到真有此人,还被山本找到了!
"平安县..."李云龙若有所思,"山本这么有把握?"
特工没有回答,突然从怀中掏出一张照片举到李云龙面前:"认识这个人吗?"
照片上是一个穿着红军军装的年轻人,浓眉大眼,左颊有一道明显的疤痕——与李云龙现在左眉的疤痕位置不同。照片背面写着"李云龙,1935年摄于川陕根据地"。
"这是你们伪造的。"李云龙平静地说,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这己经是第二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