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告别成熟(二)
大自然是第二母亲。有什么,就给你什么。携你初程,又不愿你离家寻找真正的家园。就像满山清香野果的山谷,对每次呼喊总会回应。
山路边尽是乌山茄。刺儿果需要边走边用尖锐的小岩石片挖掉带毛的籽,走到溪边再清洗掉后就可以吃,顺便找鱼。后来用草茎串鱼,用自然伤害自然,直到无所顾忌。冬天用锄头在干田里挖泥鳅,就像挖红薯。鲶鱼成群在大坝下深谭里游荡,对面就是磨坊。我在后面的岩崖上发现了茅膏菜,移植回家喂它吃虫子。
世界是那么开阔,足够清澈。小夥伴们在老杨梅树上捉迷藏,一起仰望深邃的星空。
小时候充满恐惧与兴奋。我和小夥伴站在屋檐下,不顾大人召唤,看着紫色闪电照亮黑色天穹,每次都有不同的轨迹和形状,不知在何时何处出现。许久之后,隐约传来遥远的雷声。偶尔才是近处白日般闪光,瞬间同时的天地炸裂声!
洪水过后的小溪变得宽阔无比,我们趟水走过溪水没过的石滩,寻找着鱼和其它乐趣。任何鱼在激流水波中的迹象而无法逃脱敏锐的目光。可以任意选择一种抓住它们的方式。
夏夜追逐着萤火虫。睡前听着蛙声一片,漫无边际,直到延续到深夜,直到延续到不知不觉的梦里。我想听懂大自然的语言。发现家门墙缝里有一只青蛙,于是天天用麦秆塞着苍蝇在它面前晃动来喂它,以至于它在身体长得过大而出不来之前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洞穴。
在田埂上走的时候,灰色的泽蛙随着自己的脚步,在面前依次分开跳向两侧,溅起两排水花,随着脚步像在后退迎接。
溪边坝下叮咚作响的水帘洞里栖息着一只安静的雨蛙。两块巨石之间透明的水幕像帘子一般遮蔽了它的世界。回校后的一周,我都在想着这惊喜的发现,然而没有机会再次见到。
当夏季的洪水冲走这世外桃源的时候,我自由自在的小学生活也宣告结束了。
从可惜到新的欣喜,遗忘是多么容易。故乡不就是那溪边雨蛙住的世界吗?新柴清香丶玩耍的欢笑丶母亲的呼唤和久违的乡音,那是故乡的味道。一切都在远去。大自然奇异而无知,缺乏我要的感情。所以,我总是紧随着理想。远行,就是离开。生命就像水草和浮萍,命运像翻腾的绿荫。如今,小夥伴们早已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一次烈日下钻进危险的封闭式水渠抓鱼,被伯母锁在楼上房间里,我就沿着楼顶的大梁爬出去,经过一户户人家,下面的房间或空无一人,或有人在聊天说话,却没人知道我经过。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感受。
童年是谁制造的?
童年的故乡就像在天上。甚至一片狗尾草,不管在露水里,还是在夕阳下,每天都显得新鲜又生动。如今来到面前,却如此陌生。大自然草木无章,不再可爱。记忆里的伊甸园就像从未存在过。眼前景物似乎没有变化,可为什么感觉却如此不同呢?山野溪流依旧,树木郁郁葱葱,却失去了让童年快乐的魅力。这景象有舞台一般的不真实感。村子成比例缩小了,或许因为自己长大了,或内心世界变大了。自然不再是母亲。
故乡是纯真的快乐,而不是偶然的出生地。就像家,方言叫“屋里去”,是偶然的庇护吗?不管故乡是什么。它已经失去。
新房子是父母带着我们亲手建造的,那是在我小学三四年级时。再看出生住的老房子(整个四方院两层几十个房间,过去住了整个家族还有其他人,都是爷爷辛苦造的),我顿时浮想起儿时听过的故事:当书生回到旧日分别的地方,寻找他的那位情人。不见曾经人声鼎沸的大宅,只有几片残砖旧瓦,留在孤零零山岗下的乱坟堆里。
原来如此才能展示情感与时间的交错!让故事作者惶惑的,正是熟悉变得陌生的奇诡!
游隼栖息的岩壁上,如今只剩下几片随风飘散的羽毛。不知是猎物留下的,还是来自于曾经巡视苍穹的身躯。记得小时候曾在这里躲雨,两块交叉巨石构成了小世界,看着雨水化为晶莹透明的水滴从洞门滴下。桃树果实累累,压着枝条垂到了洞口。童年的时候,不会觉得时间漫长,也不会觉得时间短暂。
遥想童年的记忆,一切美好覆盖了一层朦胧。
空中落下黑色雪花般的灰烬,人们跑到山坡上看奇异的景象。这边灰烬从空中纷纷落下,而一公里外老家却是黑烟冲天,像一根无比巨大的黑色管道,又像一根支撑着天空的巨大柱子。人们聚集在村口。我不理解为何死亡在火焰光亮里却化为焦黑。更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