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国藩因为朝廷的压力被迫开始进兵时,李丘的忍耐也早已到达极限了。清廷濒临崩溃,共盟国的又何尝不是如此?
自汕头被清军袭取后,共盟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就基本断绝了,各种重要的物资机器也没办法运进来。虽然共盟国从立国初就以独立自主地发展完善的体系作为目标,但短短五年的建设怎么可能达到这个宏伟目标?
再说了,共盟国毕竟只有赣省一省之地,许多重要资源本土根本没有,只能仰仗外部供给。对外联系的渠道一被切断,共盟国的许多生产项目就不得不停止了。
而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发展,共盟国的本土也遭到了入侵,大量国土沦陷,只有少部分地区还掌握在共盟国手里。而这些地区之间的联系往往也被清军割裂开来,虽然共盟国是按照小而全的模式进行工业生产的,也即每个地区,都要求在被外部封锁的条件下,具备独立生产的能力。
但,指望每个地区都能绝对达到这个标准,那是不现实的。赣州作为共盟国首都,大量重要产业都安置在这个地区,对各类物资的需求量自然相当庞大。
如今的赣州,几乎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产业能进行生产。幸好如今这个时代,工业发展的水平依然相当低下,所以刚好拥有一个不为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所具备的优势——对于各式物资的需求相对较少。
如果时间再往后推四五十年的话,这百分之三十的产业估计也要关掉大半。
除了工业方面的危机外,农业方面的危机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清军兵力有限,没办法把山里的游击队清剿干净,但清军却非常热衷扫荡山里的乡村。往往是乡民们刚种出了一点东西,清军就摸过来了,然后把全部的粮食都给卷走。
山上的村民如此,山下的村民就更难受了。山下少数的几块平原,是十分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然而清军的入侵使得大批村民逃亡,剩下的村民中,又有相当多的壮劳力加入到了游击队、便衣队等各种队伍中。
人口的严重不足,使得大量的土地都抛荒了,无人耕种的土地无声的暗示着这样一个事实——今年一定是个艰难的冬天。
被集中看管的村民虽然被允许去耕种土地,但每人都遭到严格的看管,家属被关在营地内作为人质,出门也只允许带一人份的食物,农田上甚至还有人负责监管。
再加上前线清军供应紧张等问题,勉强收获到的一点粮食,几乎全数被清军征用了,营地内出现了大量饿死人的情况。
奴隶般的劳动再加上收获的粮食被大量征走,这导致村民们的干活积极性大大下降。
原本那些生产搞得最好的集体农庄,受到的打击最大。这样的农庄,清军到来后,就勒令强行解散了,认为这是共盟国蛊惑人心的产物。
然而这些个集体农庄,本身就是共盟国境内最大的粮食生产单位,清军这么一搞,完全就破坏了集体农庄的农业生产活动。
你说你要组织起来进行生产?放屁!你分明是想要组织起来进行造反!集体农庄的庄员们被严格的分割监视起来。任何想要互相交谈的举动都被视为谋反,每天只能由男性出去劳动,妻子母亲这些全都要被关在营地里。
小孩更是不允许出去,因为发生过敏捷的小孩爬树逃走的事例。
集体农庄的优越性本来就在于分工合作,每个人主要负责自已擅长干的工作,不擅长的工作则由他人分担。清军这样一搞,整个集体农庄就和单干没啥两样了。
村里的排水渠很快就被堵住了,光靠一个人根本挪不开,村民们要求一起去修,清军害怕出乱子,不许。
一个人干自已地里的活,熟悉的活还能干的比较好,不熟悉的活那就干的一团糟了。更麻烦的是,负责监督的人也不在,各人对自已干的活质量如何,缺乏了解。不过即便了解,估计他们也没啥兴趣卖力去干。
再说了,村里近一半的女性劳动力都被关起来了,光靠他们这么点人把那么多地里的活都干完?简直是在开玩笑!这样一搞,整个集体农庄的收成都差的惊人,能不能有往年的三成都是问题。
如此一搞,共盟国1870年的粮食产量大跌,全年的粮食产量有没有往年的三成都是问题,而就这可怜的三成还有近一半落在了清军手里。往年积累的粮食早已消耗一空,新收获的粮食又少的可怜。饥荒不断地蔓延,到处都是嗷嗷待哺的饥民,人民的痛苦可以说发展到了极致!
作为人民的子弟兵,百姓守护者的共盟军又怎么可能见到这样的情景无动于衷呢?看着百姓整日以泪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