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时候,太后为了推动改革,一连罢免了数位满人大官,甚至连几个王爷都受到了冲击。汉人高官被撸下来的更是不计其数,一时之间官老爷们人心惶惶,生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已。
在这时候,一场愚蠢的政变开始酝酿了,几个王爷跑到军里,联系到了那些被裁撤的八旗将军们。这些将军都因为不能理解近代化的战争,跟不上战争发展的潮流,而被太后无情撤职。防守京城的八旗兵,绿营兵也有一大堆被裁撤掉而没有得到妥善安置。这些兵丁找朝廷闹了好几次了,但朝廷每次都以没钱搪塞过去,最后甚至还动用新军对这些老兵进行了镇压,足足有近百人在镇压中身亡。朝廷的改革正在关键时刻,哪来多余的闲钱给这些兵?
除了被裁掉的兵丁不满外,京城附近的农民,城内的工人也积累相当多不满的情绪。太后激进的改革措施,需要大量的金钱,那么钱从何而来呢?
太后虽然从国外进口了许多机器,招了一大堆纺纱工人,面粉工人。甚至连中国传统的瓷器烧制,太后也开始按照工厂化的方式进行改进。
比如传统的陶瓷烧制工作完全由一个人完成,总共十几道工序全都由一名制陶师傅承担。工厂化后,十几道工序,每个工序都由专人负责,制陶工取消,转而用挖泥工、运泥工、制坯工、上釉工、装窑工、上彩工等取代。这些工人都得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按照固定的劳动节奏进行生产,这种工厂化的改造以及相应机器的引进,使得清廷所掌握的外贸瓷器数量有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靠着各种先进机器以及先进组织模式,清廷每年都要对外出口大量的诸如布匹、面粉、瓷器、茶叶等商品,甚至还有鸦片,没错,国内也可以种植鸦片,清廷也可以种植鸦片对外进行反倾销。清廷靠着对外贸易,可以说每年都赚的盆满钵满。
但只靠外贸这点钱,朝廷还不足以度过眼下的难关。给洋人的赔款要赔,为了应对共盟国与太平天国的军事威胁,在前线作战的军队不仅不能裁撤,相反还要扩大。各省引进机器要花钱,请洋人专家要花钱,购买零件、矿物等资源也要花钱。这么惊人且巨大的花费,只靠外贸这点钱,那是根本不够用的。
因此为了满足财政需求,朝廷曾经几次宣布增收赋税,除了增加商人行商与坐商需要交的厘金外,更是大大增加了农民所应该交的赋税。
然而一个封建帝国的农业与商业税收又能值几个钱呢?农业毕竟是不赚钱的行业。在这种危机下,太后就采取了最后一个办法——借钱,而且是大量疯狂地借钱。
太后不仅找西欧各个强国如法国、英国、德国借钱,西班牙、意大利、俄国这些也没放过,甚至连美国、脚盆这种国家,太后也跑去借钱。既然借钱,那就要有抵押物,太后干脆就将北方大量土地、港口等重要地区抵押给了洋人。甚至连洋人修建的铁路沿线,也被划归为洋人的使用范围。
就此,各国洋人的势力在中国几乎是以突飞猛进般地速度在发展。在北方的重要城市,南边的各沿海城市,洋人的租界几乎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乡下的土地被洋人的教堂占据,各地几乎都是洋人新建的工厂,新建的铁路沿线到处都是洋人设置的堡垒。许多地方名义上是清廷控制,实际上却是洋人在话事,毕竟这些地方甚至有一半的土地都在洋人手上。
太后的这番操作,几乎惹得朝野一片沸腾,他们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太后要将珍贵的祖宗打下来的土地送给洋人。而朝廷在征用这些土地时,并没有合理的安置这些土地上的百姓,往往是找个借口,甚至连借口都不找,就把这些人全都赶出去了。北方甚至因此出现了一大堆流离失所的流民,而朝廷依旧对此不管不顾。
接着,太后为了省钱,甚至还把旗人的铁杆庄稼给取消了,这下可捅了天大的窟窿。旗人,自清廷建立以来就是大清的铁杆支柱,各个重要城市都有旗人驻守,甚至洋人朝着京城打过去时,许多旗人选择全体自杀以死殉国。虽说旗人中确实有很多酒囊饭袋,但也不乏一些狠人。
太后的改革并非无人受益,汉人、旗人中有能力的,能跟得上形势的,都成功转型为企业家或者新式军人贵族。甚至太后为了巩固自已的权力,许多岗位硬是塞了些旗人上去。但总的来讲,既得利益者总是少数,还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这场近代化浪潮中,被浪潮给拍死了。
在局势动荡,群情激奋的情况下,一场政变爆发了。趁着守护京城的新军大规模野外拉练的间隙,几位叛王联络了大量被裁撤以及即将被裁撤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朝着京城围攻而去。
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