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整个计划并不算复杂,在第四野战师从抚州往南平攻击前进时,冯万难率领的红军主力也从赣州附近同时出发了。冯万难沿着共盟国边境快速北上,然后再猛地折向东,朝着福州扑了过去。此时的福州却早已把其主力调往南平,准备在那迎击报告中的“红军主力”。
在跨越边境时,冯万难的主力部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边境清军的堵截,这埋在边境的堡垒不说无穷无尽吧,最起码也是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座,数量之庞大令人十分烦恼。往往是你前面刚打下一座堡垒,走了没几步,第二座堡垒就映入眼帘了,指望在如此密集的堡垒群中绕不过去而不被发现是根本不可能的。
冯万难的做法也很简单,既然无论如何都要被发现,那就让对方发现呗!冯万难直接率队猛攻,将沿路的堡垒全都摧毁殆尽,并派出了大量小分队四散到乡里打劫那些地主大户,甚至还派了相当一部分小队跑到县城附近放枪,并大贴打倒满奴的“反动标语”。
同时,红军的大部分主力却保持静默状态,悄悄地从山地,村庄等偏僻地区蜿蜒前行。边界地区的农村,往往亲共盟国,而不亲清廷。边界地区是走私贸易泛滥的地区,共盟的盟员就时常通过走私贸易来进行群众工作。
比如运送物资过去的时候,给人家的小孩带点礼物,送点东西给大人,这一下就把双方的关系拉近了。卖商品的时候少要点钱,买商品的时候多付点钱,不赚太多,这就使得当地人普遍对共盟国的人有好感。同时虽然共盟国的商人往往带着武器自卫,但决不允许出现强买强卖等欺压百姓的现象。
除此之外,共盟国的游击队,也在边境地区活动频繁,山地利于清军在许多狭隘道路上设置关卡,但同时也有利于红军游击队的游击活动。在某些谁也找不到的深山地区,几十个红军士兵就可以扎出一个游击营地,然后作为对当地地主武装的威慑力量。清军即使想要端掉这些营地,也不太容易,山区太大了,那么大山区找几十个人,你出动一千人的兵力都显得杯水车薪。每次围剿,一千人被人家几十人在山上像遛狗一样遛,这他妈谁顶得住,遛着遛着,当地的清军就发誓再也不干上山围剿这傻逼活了。
除此之外,这些游击队还时常偷偷下山跑去清军的堡垒里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做思想工作嘛,空着手总是不好的,来点烧鸡,再搞些当地的美酒,大包小包地过去就和人家谈心了。
此时的清军虽然经过近代化改革,待遇有所提高,但那也是相对而言的。在清军序列中,最高级的是禁卫军,是用来拱卫京城的存在。自从太后废除了铁杆庄稼后,许多旗人没有了生计,而大量的旗人则被随之招募到军队中,其中最为优秀的部分则被编为了京城的禁卫军,这可是只有旗人才能得到的殊荣。
身份尊贵的老爷在消费高的京城服役,那工资可不得高嘛!据说,一个普通的禁卫军士兵工资就达到了十两白银,这相当于近80美元的巨款,这可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八十美元啊!那时候一美元顶得上二十一世纪美国的三十美元。想想看,在二十一世纪一个月收入两千四百美元,然后生活成本却很低,这是多么美的一件事啊!
然而问题来了,禁卫军钱多,和各地的穷鬼有啥关系?历史上的近代化从来都不是一个共同富裕的道路,他只能带一部分人富裕。比如城里新建了一座工厂,城里人自然坐等地价上涨,他们能变富。工厂建设后,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大了,许多从农村迁往城市的农民,虽然比不上城一代,但好歹赚的比在农村多,无非是前者吃肉,后者喝汤罢了。
而农村呢?了不起城里给点化肥到乡下,然而种田能挣几个钱?你靠着化肥增产赚的那点钱,城里一下子就超过了。城里的地价原地起飞,村里的地价每年都是几百,这怎么比啊?
驻守在共盟国与福建边境上的清军就属于这种穷鬼,他们属于地方清军行列,粮饷由当地政府供给,一般一个月也就三两银子,这点钱用来养家糊口绰绰有余,但若是算上小孩的读书费用就就比较勉强了,如今新学盛行,科举早就被废除了,作为父母的士兵们自然不甘落后。
然而就是这么点钱,地方政府往往也不能足额发放,毕竟国家要搞工业化嘛,地方政府总是要往上交许多钱。剩下的一些钱,官老爷们又舍不得给穷当兵的。他们看着各地搞轻工业赚钱赚的火热,也纷纷忍不住将手中的钱转化为资本,然后投入到市场中大赚一番。
这么一搞,前线那些当兵的就苦咯,不仅工资被克扣,连伙食待遇也变得糟糕起来,刚驻守时偶尔还能吃上几顿肉,接着天天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