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万难在如今启用共盟其实是一个很不恰当的时机,共盟的出现实在是太突兀了!很早以前,冯万难就想搭建共盟这样的组织,但那时候刚穿越,冯万难作为现代人的意识大量时间都处于沉睡阶段,他因此很难有所作为。
待到上了井冈山后,他其实就已经着手进行搭建共盟的工作了。不过一个人搭建一个庞大的现代政党,那难度可以说是相当的大。按照惯例一般是这样一个流程,首先由冯万难创办一份报纸,然后报纸四散分发到各个单位,然后各单位中有人对冯万难的思想感兴趣那就可以进入初步考察阶段,考察通过后就可以正式成为共盟的一员。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当时的条件可以做到印刷报纸出版吗?答案是做不到。中国第一份现代报纸《申报》是在1873年才出现的,而在那之前中国只有旧式报纸《京报》。旧式报纸与新式报纸的差别主要在于印刷方式不同,旧式报纸采用活字印刷法,主要靠人将各种活字排在一起印刷,不仅效率很低,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能印的字数也是少的可怜。而现代报纸用的则是机器铅印的技巧,一人操纵机器顶得上十个纯人工印刷。
冯万难从山上下来后,就到处搜刮手工印刷工人,再加上极度压缩自已写的文章内容,这才勉强制作出一些小册子,而他就靠这些小册子作为发展成员的基础。
具体的发展过程实在是不堪回首,因为文盲太多了,能够看懂字的人大多是念四书五经长大的,往往对冯万难这套不感兴趣。冯万难几乎是连哄带骗才招了最初的一批人进来,反正进来后再教育不就行了?
经历过一段痛苦的教育历程后,这些新进入共盟的成员终于懂了一些基本道理,但也仅限于共产主义是指大家都来参加生产的主义,清朝皇帝是个坏东西,洋人的国家老想欺负我们,我们要利用洋人的好东西多产粮食多产布,这样才可以过上好生活。
虽说整个过程是极度痛苦的,但冯万难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这一教育任务的第一步。为了这个目的,冯万难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想了许多说辞。
历来对共产主义的一个宣传,一个很糟糕的问题就在于,宣传的方法太低效了。一群人讲共产主义,就是开始拿马克思的经开始念,也不管别人听不听得懂。这样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我要搞懂共产主义我还要先去看《资本论》?那太麻烦了,不学了不学了。
因此冯万难的方法非常巧妙,他没有讲国外的事,而是讲国内的事。就比如共产主义提倡共同生产,其实就是贬低那些不劳而获的人。而中国恰巧是一个有着优秀劳动传统的国家。
比如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国,他的国王在秋收时出城抢收麦子,结果在收麦子时敌人偷袭他的城池,然后他就国破人亡了。这就说明,种田在上古时期其实就是一项尊贵的活动了,甚至连国王都要参与。再比如远古的大禹治水,大禹也是靠治水的功绩才被当做天下至尊的。
而如今则人心不古,下至地主乡绅,上至皇亲贵族,都是既无功又无德,只是一味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取代他们乃是符合大义的。如今的什么君为贵,都是胡扯了,反而违反了春秋大义,无功无德之人不能为君,损害百姓之人必然会被推翻,这才是真正的春秋大义。
冯万难的这一番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阐述的搞法,确实是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效果,甚至连一些读四书五经读昏了头的人也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已的思想。而冯万难知道,自已的这套说辞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起效,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如今的局势黑暗,不仅是农民活不下去,许多地主乡绅也活不下去,活都活不下去了,还提什么忠君?
总之有了第一批人后,就可以开始滚雪球了,滚雪球的方法也很简单,先由一个共盟成员对村里人进行考察,当找到一些老实可靠的人时,便主动上前搭话,给他讲一些道理,但又要求他不要告诉别人,以此测试他嘴严不严。经过一些日子的观察后,如果这个人没有泄露秘密,又比较能接受这些道理的话,就把他拉入共盟。用这种办法拉进来的人自然是不懂什么大道理的,但好在老实可靠,又不会乱说泄露秘密,其他方面的不足只能是进入共盟后再慢慢教育改造。
总之在冯万难近乎突击式的扩张下,共盟成员数量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被冯万难八月份以前占据的县村都有着相当数量的共盟成员,基本上能做到每村一个支部。新建立的村子进度就慢一些了,只有大约一半的村子有支部,而且力量也很薄弱。
最恐怖的是在军里,冯万难几乎在每个百人哨都建立了一个共盟支部,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