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战役过后许久,冯万难才在对清军俘虏的审问中搞清楚了这次清军大举袭来的缘由,而这原因对于冯万难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这次清军大举袭来,是由慈禧太后一手安排的,甚至具体的兵力调遣部署慈禧太后都有插手,由此清军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集结完毕向冯万难杀来。
初次听到这个消息时,冯万难的惊讶是难以言喻的。谁不知道所谓的皇帝是怎么一回事啊?清代的皇帝好面子,重礼仪,普通人根本不允许见到皇帝的威严。清廷几次与洋人冲突,就是因为洋人希望与清廷互派大使,以此获得随时觐见皇帝的资格,这可把清廷的官员惹恼了,皇帝岂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如果谁都可以想见皇帝就见得到,那皇家威仪何在?
就因为这事,清廷与洋人闹得很不愉快,接着洋人便发兵攻下了广州,并一路北上攻陷天津,打进京城,放火烧了圆明园,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连有权有势的洋人都不被允许见到皇帝,何况众多平民百姓呢?封建时代的皇帝,往往被视作神一样,神自然是不能随意与凡人相见的。但毕竟清朝的皇帝不是神,而是人,既然是人那就有人的局限性。神是全知全能的,神又无所不在,因此对于神来讲不存在什么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世间的一切都自然地尽收其眼底。
但人不一样,人只能理解自已看得到的东西,很难理解自已看不到的东西。皇帝居住在重重高墙之中,对于社会百姓的认知太少了。历来开国皇帝英明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些人往往都是从基层升上来的。而越往后面的皇帝越是昏庸,军国大事他们往往一无所知,既不知道土里是怎么长出粮食的,也不知道军队是如何训练出来的。
而皇帝再差劲,好歹也算是经受了大师教育,有点文化,但这个慈禧连大字都不识几个,这样的农村少妇不该是毫无见识,整天只会摆弄自已的衣服首饰吗?
而如今的这个慈禧却与冯万难印象中的那个慈禧相差甚远,此次清军一万五千人的援兵自北而来,就是慈禧临时组建的。慈禧先是紧急从安徽战场上调来三千的湘军进入南昌,再加上沈葆桢在南昌训练的五千练勇,南昌的可战之兵就增加到了八千人。接着慈禧又从直隶抽调了三千八旗骑兵,这三千骑兵赶上原先的四千援军,这就凑到了七千人。
南昌的八千人加上慈禧派的七千援军,总兵力一下子就达到了一万五千人,更为难得的是,慈禧直接将这一万五千人的统兵大权全权交予沈葆桢,丝毫没有以前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大员百般防备的模样。
更何况当时安徽还有一些太平军与捻军活动,京师更是戒严以防备捻军骑兵的长驱直入。对于大多数昏庸的封建统治者来说,不存在什么京师兵力充足,贼寇来犯也无所谓的概念,反而是一点点贼寇来犯,就恨不得让各地勤王保驾。而慈禧愿意在京师受威胁的情况下,再从京师抽兵南下,这种魄力根本不像是一个素不知兵的乡村农妇,更像是统率大军的英明统帅。
更为离谱的是南边的韩进春部,慈禧不仅放缓了对侍王李世贤的围攻,紧急从广东调了两千湘军进驻赣州,更是允许韩进春裁撤绿营!
要知道裁撤绿营,在清朝一代都属于高压的政治禁区,属于谁碰谁死的存在。绿营是满族皇帝的依靠,你一个汉人建议裁减绿营,你想做什么?因此即便是曾国藩、左宗棠这些大臣也都不敢说裁撤绿营这种话,充其量也只能提一些淘汰绿营中的老弱,以此节约粮饷强化绿营的说辞。而历史上也是如此,绿营一淘汰完,新军一建立,清廷就离死不远了。
而如今的慈禧竟然敢于突破这个政治禁区,给予汉人裁撤绿营的权力!当慈禧这个决定下达时,满人的王公贵族们都震惊了,许多王侯进入宫内乞求太后收回成名,结果反而被慈禧严厉训斥了一顿,其中丢掉官爵之辈不在少数,裁撤绿营的建议几乎是在慈禧一人力推之下通过的。
而得到裁撤权的韩进春也没闲着,五千绿营兵一口气裁了三千,顿时就有三千老头被赶出军营去,连一点赔偿抚恤都没有。这三千人不服气,还跑到韩字营前闹,要求韩进春最起码把欠他们多年的粮饷还给他们,而韩进春自然不会惯着他们,几轮排枪后就再也没有老头敢到他面前要饷了。至于这些没钱的老头离开军营后能够干什么,会不会饿死?这干我韩进春屁事?
经这一裁,韩进春顿时得到了两千精兵,绿营兵虽然大多无用,但只要粮饷给足还是能打的,这样韩进春的总兵力就达到了七千,并自南向北气势汹汹地杀来。
慈禧的这一转变,可以说是打了冯万难一个措手不及,正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