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方面,如今冯万难最缺两个东西,一个是人,一个是牛。江西西南部大多是山区,农业生产本就不易,因为山地不仅土壤条件差,气候往往也比较寒冷,不利于植物生长。更为麻烦的是,常年战乱,人口逃亡大半,水利设施这些也没人管了,这就导致水旱灾害频发。
如今的时间已然来到十月,秋收一过就是农闲季节,刚好可以在这段时间进行水利建设、土壤改良等农业基础建设工作。再加上山地条件利于发展茶业、林业,有空的话冯万难想把这些一并整上!
但要做这些事的话,人口是真的不够啊,牛都没几头,往往是十户人才能分到一头牛,人畜资源如此匮乏,怎么发展生产?
因此,接下来冯万难的主要目标就是招揽流散人口,从其他地方购买耕牛,以此发展自已的生产力。而照例当你有什么设想的时候,就必然有什么难关阻碍着你。
8月份清军大败后,整个江西的局势都为之一变。康王汪海洋部流窜到了福建,并在漳州等地区站稳了脚跟,声势大振,其兵力总数甚至突破了十万。大量清军尾随而至,希望吃掉汪海洋部,但都被其打退,双方暂时形成了僵持局面。
侍王李世贤部进入广东,几乎占领了梅州全境,就连临近的县镇都被其攻占了许多,而李世贤则把梅州城做为自已的基地。李世贤占据梅州后,内修政理,布告安民,禁止兵卒下乡扰民,奖励农民耕种,并鼓励自已领地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对于外国商人也是如此。
时机成熟后,李世贤选择拥戴幼主洪天贵福为新的天王,在梅州再建天国,一时之间声威大震!三合会等会党组织以及广东的一些悍勇之辈,几乎是抢着前来投奔。各地流散的太平军散军也纷纷前来投归,甚至一些外国人也选择了前来投奔侍王,比如前常胜军统领白齐文自日本而来,常胜军旧部美国人巴飞自厦门而来,其中甚至还有爱尔兰人麦安立夫跑来准备帮李世贤建造军械厂,以此制造迫击炮及其炮弹,这些跑过来的外国人,总数甚至超过了六十,而且还有外国人源源不断地在赶来,运送军火的外国商人更是络绎不绝。
得到武器供应的李世贤还在梅州对自已的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将约三千人左右的部队编成了完全按照西式战法作战的军队。这些人全员装备先进的英制恩菲尔1853步枪,这种后装步枪的换弹速度几乎是前装的鸟枪的两倍,其射程精度更是惊人,甚至在300到500米的范围都能表现出惊人的精度。只是说,步兵们通常的交战距离在100到200米而已,太远的话士兵的射击素养不足以发挥出枪支的威力。
除了这些步枪外,李世贤甚至还购买了一些火炮。面对这些“准西洋”军队,本来就弱小的广东清军更是被打的溃不成军,甚至还有2000人选择了阵前投降李世贤。毕竟此时的广东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活不下去,即便是绿营兵也是如此。
对于李世贤的发展,清廷甚为震惧,如果李世贤的势力继续向南发展,被他占领了汕头、广州等市,那就大势不妙了!洋人逐利,认钱不认人,他们才不在乎出钱买武器的是不是叛匪,只要有钱赚,哪怕是魔鬼向他们买军火,他们也照卖不误。
梅州还不临海,李世贤就能拉出三千西式军队,一旦其夺取了富庶的汕头、广州,那他还不拉出三万西式军队啊!惊慌之下,清军几乎把能调动的机动兵力都调派往了广东,这样才好不容易堵住了李世贤的发展势头。
然而晚清早已是一栋腐朽的危房,只能够拆了东墙再补西墙,历史上的晚清是先灭太平天国,接着再集中优势兵力扫平各处动乱。但此次太平军未灭,其声势反而更加浩大。清廷重兵围堵李世贤、汪海洋,反而导致别处的兵力更为单薄。
西北、西南的动乱暂且不提,光是在直隶周围游荡的捻军就十分恐怖啊!清廷照例对此难以做到有效的应对,虽然清廷如今的纸面兵力高达百万,但实际上能动的机动兵力却很少。绿营兵要留守各地,随意抽调的话,再度爆发新的民变咋整?八旗倒是可以机动,且有一定的战斗力,但这些人如今被捻军缠着。剩下的一些八旗兵,也要用来镇守直隶等重要地区,不可轻动。
为今之计,也只有再苦一苦百姓,再多抽点赋税交给曾国藩、李鸿章那些汉人大员去编练新军。只要先集中兵力攻破了侍王李世贤,其他的匪逆自然可以慢慢再收拾。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在江西西南部龟缩着的冯万难,虽说冯万难在崇仁大战中的表现相当出色。但在清朝统治者看来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在他们看来,自然是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