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冯万难等人的增援大军向北开进时,却出乎意料地遭到了清军的顽强阻击。清军为了防止位于南丰的太平军来援侍王,早就在南丰到崇仁之间设下了重兵,这支清军抢先占据了一处险要的关隘大雄关,刚好堵在了从崇仁到南丰的必经之路上。这大雄关道路狭窄,地势极为险要,自古就是兵家重地。只要在这摆上一支人马,任你有千军万马也施展不开。
当看到大雄关有着清军驻守时,谭星表面上说要想办法突破大雄关,实则当晚就集合了自已的全部人马选择跑路,跑路前甚至连句招呼也不打。失去了谭星的两万人,冯万难等人的援军总数瞬间跌到一万六千人左右,而镇守大雄关的清军,少说也有五千人。
还未与敌交战,已方的兵力就逃跑了一大半,甚至连名义上的总大将也跑了,这不能不对军心士气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此险要的关隘,几乎没有人认为能在短时间攻破。而一旦大军被阻在大雄关下,前天被击退的刘典军再从后包抄而来,那这一万六千大军只能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如此危局下,连李元茂也开始动摇起来,开始不住地劝说起冯万难退回南丰再做打算。只是在冯万难的坚持下,李元茂才勉强改变了主意,准备与冯万难一道攻破大雄关。虽然李元茂下了决心,但却明显信心不足。
看着眼前如此狭窄的大雄关,冯万难对此也是颇感无奈,如此险要的地形,敌人又是重兵防守,这岂是如此轻易就能拿下来的?那在此时能选择撤退吗?不,绝不能退!一退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士气就会立刻垮掉。
在这种时候,别人可以害怕,但冯万难绝对不能害怕。正所谓士兵看军官,军官看将军,将军一旦害怕,恐惧的情绪就会向下蔓延,全军立刻就会陷入到慌乱之中,谭星部就是实例。所以冯万难面对如此难题,不仅不能露出一丝害怕的情绪,反而要装作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
接下来的几天,冯万难并没有选择立刻进攻,而是派人不断进行阵前侦查,摸清大雄关的地形与敌人的兵力配置等。
甚至于冯万难还派出了一些兵力扫荡掉了大雄关周围的一些土豪,凡此种种都惹的李元茂十分不解。如今敌人的援兵近在眼前,我军马上要处于被前后夹击的危险中,你竟然还有心情打土豪?疯了吧?对此冯万难也不做解释,只是微微一笑。
谭星走后,李元茂以自已年老昏聩为由,将全军的指挥权都转给了冯万难,而冯万难对此也不推脱,越是在关键的时候,越是要集权,这样才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就在这种万分紧张的氛围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而冯万难终于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冯万难把整支部队分成了两部分,由冯万难部担任主攻,从正面直接进攻大雄关关口,由李元茂部负责辅助攻击,主要是从敌人防线的侧翼进行迂回,寻找敌人防线的薄弱点然后相机突破。
虽然李元茂部有着一万人的数量,但在战斗力却比冯万难部差上许多,冯万难部光是火器就有近四千之数,在这种以低打高的佯攻作战中,火器的作用可比弓箭大上许多。弓箭向上抛射时往往会损失相当庞大的动能,飞到最后几乎又无威力又无准头,而弹丸则没有这样的缺点,因此最为艰巨的正面主攻任务就由战力最强的冯万难部来担任。
李元茂部的任务则是往清军的侧翼迂回,寻找清军防御的薄弱点,这样的话即便李元茂部战力较弱,也同样能在许多地方派上用场,并牵制清军相当数量的兵力。
这次战斗一开始就打的很艰难,大雄关的道路极其狭隘,又泥泞难行,太平军更是处于佯攻的不利态势中。如此,太平军不仅在火力方面处于劣势,优势的兵力更是施展不开,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太平军士兵只好组成小队模式,分成多路,然后在敌人枪声的间隙中前进。一队太平军士兵,有时拿着枪快速往上爬,有时趴在地上躲敌人的子弹箭矢,渐渐地终于到达了敌人的阵地跟前。就在这队士兵前进这段路程的最后一段时,一阵猛烈的炮火袭来,这一小队士兵瞬时就有一半的人被炮火扫倒了,战场上顿时一片残肢横飞,血肉模糊的恐怖景象。
剩下的小队士兵等到炮火过去后,一齐猛冲,终于冲出了敌人的火力封锁线,来到了敌人第一处防御阵地,但在这处防御阵地,清军早就布好围墙严阵以待。在如此狭窄的地形下,太平军士兵的火力根本施展不开,只能在敌人恐怖的火力打击下无奈地一个个倒下。
而在第一队太平军士兵几乎伤亡殆尽后,第二批的太平军士兵又再度冲了上来,这批人比较幸运,直接一鼓作气冲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