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大部将向北席卷过来,原本已经堪称森严的防御,再度加强了几分。而南路的清军眼见北边如此闹腾,不自觉地就开始放松起来,连巡查也松懈了许多。
冯万难大军则趁此良机,迅速地朝南路急进,白天潜伏,晚上赶路,而且往往走的都是人迹罕至的小路,为了便于机动,冯万难军甚至连缴获的火炮也没带上一门。整支部队除了带点武器粮食外,其余物资一点没带。
这样的行军往往是十分辛苦的,部队啥都不带固然可以保证行军速度,但却没有办法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比如一个赶路的士兵突然肚子痛咋办?你身上连治疗的药物都没有。
在这种时刻,沿线的影子政权和预先潜伏在山上的小股太平军分队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小股太平军分队,类似于驻扎在各地的常驻武装。要想维持影子政权,只靠村内的人心支持是不行的,还需要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作为补充。不然的话,村内到处都是地主爪牙,群众哪里有胆子进行斗争?这时候斗争就要冒着相当大的风险,一旦被抓住,那就是一个死字。
但是有一支在山上的小分队就不一样了,这支山上的小分队可以作为一支威慑力量,对村中的权势阶级形成战略威慑,用以警告他们行事不要过分。一旦村中的乡绅妄图组建自已的武装力量,或者做了危害村民的事,这支小分队将无情地给予村中恶霸毁灭性的打击。
正是因为这种小分队的存在,村中的地主乡绅才不敢太过分,百姓才会觉得背后有人撑腰,胆子才会大起来,才会敢于进行各种斗争。
而对于这种山上的小分队,地主乡绅往往也是没啥办法。因为这种山上小分队不仅规模很小,难觅踪迹。而且其本身更是装备着极为强大的武器,火器装备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人手一把鸟枪、腰刀,子弹也有数十发,枪法更是惊人。
曾经有地主恶霸在村中胡作非为,结果在村民大会上被一支小分队的战士当场狙杀。
而每当乡绅们朝朝廷要兵大规模搜剿时,这些小分队则早就跑的无影无踪,毕竟小分队人数极少,又占有情报优势,可以轻易跳出清军的包围圈。
几次围剿下,官军疲累不堪,却连长毛的影子都看不到。而组织围剿的乡绅,则往往会在事后遭到这支小分队惨烈的报复。几番交手后,乡绅们终于默认了这支小分队的存在,并且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幸运的是,只要他们老实不乱动,这支小分队往往也不会主动找他们的麻烦,这点可比那些官兵强多了。
每次请官兵助剿,家里总会丢些鸡鸭牛羊,一直这样这谁受得了?定期的围剿长毛,简直变成了惯例的官老爷的宴会,反正官老爷们每次下来,不管围剿成效如何,照例是要在乡里大吃大喝一顿的。
长此以往,乡绅们反而对于围剿长毛的小分队变得极其不积极起来,不剿长毛吧,这日子还过得下去,再多剿几次长毛,恐怕他们也得去投长毛了。
在乡绅的这种默认下,太平军小分队的活动范围得以缓慢扩大。此次冯万难军从南路进军崇仁,就是这支小分队作为核心替他们打探情报,并把冯万难军的需求派往各村进行负担。
比如这个村的村民以采药为生,那就规定采一定种类数量的药上交,那个村的村民以种田为生,那就规定交一定的粮食。虽然此时村民们负担极大,但他们以前也得了长毛许多好处,因此交粮交物资等也算踊跃。再加上征粮太多的话,冯万难甚至还愿意出钱购买,这就更增加了村民的积极主动性。各村的村民几乎是络绎不绝地往着冯万难军涌来,提供着粮食物资情报等有力支援。
正是在这些村民的大力支援下,冯万难军才不需要停下来下乡去四处征粮,只需要他们每日行军到指定地点,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在等着他们。在这种轻装简从,后勤补给被人安排良好的情况下,冯万难军的行军速度几乎达到一个恐怖的高度,原本预计九天走完的路程,实际上不到六天就走完了,简直是军事上的奇迹!
康元明对此更是大加赞赏,清军行军是个啥吊样,作为原清军军官的康元明再清楚不过了,清军行军,总是大包小包地带上一堆,恨不得连上厕所的粪桶都要带上。而冯万难军则不同,他们既不背着沉重的背包,也不带大量弹药,甚至连煮饭用的锅也不带,其辎重简直是轻的夸张,清军完全没法与之相比。清军即便把附近村镇的骡马大车全都征光,恐怕在行进速度上也根本赶不上这支长毛。
康元明不是没听说过长毛以脚力闻名,但是如此强悍脚力的长毛,康元明还是第一次见,如果说清军一日的行程是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