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晚清大变革 > 第二章 整军

第二章 整军

上了山后,照例要有一个如何与地方武装相处的问题。历史上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没解决好,所以后面才吃了大亏。当时的共产国际下令消灭“土匪武装”的上层首领,这实际上就是指井冈山上当时的地方武装首领,也就是袁文才与王佐。

那位得知这个命令后,刻意压住不发,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这两人,结果这两人一被杀,他俩的亲戚一怒之下就投靠了白军,自此井冈山就变成了白区,直到解放战争时才重新恢复。

冯万难头顶上虽然没有一个共产国际对他指手画脚,但也需要妥善处理与当地农民武装的关系才能立住脚跟。幸运的是,这当地的武装并没有什么害怕冯万难火并王伦的顾虑,相反他们早就巴不得加入大名鼎鼎的太平军麾下。

他们作为地方农民武装,实力很弱,人数不过百人,更是连一条枪都没有,平时连乡勇武装都打不过。如果不是此时江西的清军全都跑去江西东北部应付侍王李世贤的入侵,恐怕他们这点人早就被官兵一口吃掉了。

如此轻易的就完成了合编问题的冯万难自然大喜,当即决定分十条枪给这支地方武装。他们的头目得枪后更是大喜,当即大摆宴席庆祝。跟着冯万难的太平军将士尽皆欢喜,他们受了半个多月的罪,如今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吃顿饱饭了。

合编问题的解决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必须要对军队本身进行整顿。如今冯万难的军队初步算来只有二百余人,但并不是说这二百余人都是冯万难所需要的那种士兵。

太平军之所以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太平军往往只重视士兵的数量,而不重视士兵的质量。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都是如此,一起义了,总是号称自已有几十万人,然后不管男女老少全往队伍里塞,扮出一副声势浩大的样子。

这种做法自然有其好处,首先是快,刚起义就能拉起一大支队伍,然后每占领一个地方就能滚雪球般地扩大,很快就能滚出“几十万大军”。胆小一些的官吏、军队看到这种队伍差一点的是闻风而逃,好一点的也是一触即溃。

但这种做法的缺点也同样明显,统治者内部也并不都是酒囊饭袋,他们中也有识兵能战之人,只要这种人紧急训练拉起一支军队,就能立刻遏制住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

历史上的曾国藩一开始不过是个读书人,也不懂什么兵法,结果就是这样一个人草草组建的湘军,却挡住了当时无往不克的太平军的攻势。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几千的湘军就足以和数万的太平军进行对垒。

更为麻烦的在于,这样组织的军队战斗效能极其低下。想想看吧,几万的军队,吃饭是几万张嘴,但是一作战可能就只有一万人能战。甚至于还要分出一些兵力去保护那些非战斗人员,毕竟这些非战斗人员大多是随军家属,不保不行啊!而清军就经常针对性地袭击这些随军家属,迫使在前线作战的太平军士气崩溃。

最难搞的则是,一旦革命形势陷入低潮,敌人的军事力量占据上风时,这种配置连逃跑都跑不动,最后只能被敌人围死、堵死。

所以冯万难第一个要处理的问题,就是让自已的军队变成一支真正的军队。这支军队既不能是塞满了一堆流氓、地痞、无赖的土匪武装,也不能是塞了一堆不能战的老人、妇女、儿童的混合大家庭。

很遗憾的是,冯万难的队伍如今并不能自动满足这两个要求。他自已带来的太平军还好,毕竟能受这么多苦跟他来到这的都不是什么软汉,麻烦的是井冈山当地的这支农民武装。

这支武装看起来是一百来人,实际上能战的不过半数。首先要排除强掳上山的那十个人,农民武装是在农民们受不了地主的压迫后才建立的,这自然是真理。但并非所有农民都在同一时刻没办法生活下去,有些农民可能愿意上山入伙,有些则不愿意,毕竟造反失败可是要掉脑袋的。

对于这些不愿意的农民,山上的人也不会和他多说,绑来就是了嘛!到时候哪怕你张嘴了,你也说不清你与山上“土匪”的关系,也就只能被动入伙了。

但对于这些人冯万难一脚就踢了出去,革命不能靠强迫,强迫征来的人,打打顺风仗还行,一打逆风仗就想跑,还会散播失败情绪,甚至投降当叛徒。更为麻烦的是,这会引起人民的对立抵触情绪,把你这支队伍看的和土匪官军没啥两样。(因为这两者都会强拉壮丁)

这批人搞定后,冯万难又踢掉了大约二十人。军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纪律,要有铁一样的纪律!军队作为一个大型社会组织,只有各个部分都准确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军队整体的战斗效能才能发挥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