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大早,李玄就见到村里许多人,面色忧愁着看向卧牛山方向,而他也见到猎队的头领和所剩不多的几位队长则是在他处屋顶,如同那日般,一脸凝重地同样望着卧牛山。
今天花村的人倒很是镇定,反而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直到出发前上山时,卧牛村的人才恍然大悟,发现县武院的武师方平也一同前往。
这下连村里的妇女老人都坐不住了,
不少人都开始偷偷埋怨起老村长的这个决定。
有的还私下嘀咕,说老村长都七老八十了,是不是已经老糊涂!
李玄今日也一早出门,现两村的纠纷算告一段落,他大大咧咧扛着一大布包走在村道上,要去十里外的镇上集市一趟。
一路远行,独自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和边上三四个汉子结伴同行,还时不时谨慎得看向路旁那一望无际,连绵到远处山脚下的茅草杆子,形成鲜明对比。
汉子手里还都拿着幼儿手臂粗的木棒子,如果不是集市里会拦着带铁器之类的不让进,恐怕有条件的腰里别个割草的镰刀更方便。
李玄知道几个常年干农活,胳膊上有粗粗腱子肉的汉子为什么还要拿根棒子防身,反倒不是防贼,这片方圆几十地里,很少听到有山贼麻匪之类来挡道闹事,唯独这些山村相连的山路过于靠近大山边上了。
从小到大,总听到有下山的畜生袭击人,还不乏有某某村的妇女或小孩被狼给拖走的传闻。
像这些快齐人高的茅草杆子,一长出来就是连绵好几亩地,偏偏还蔓延到山上,这给饿急了的畜生有了便利,往里面一躲一猫,毫无踪迹。
走出去三里多路,后方传来叮叮当当地清脆铃铛声,回头一看,果然有老农驾着牛车走来。
是和自个同村的,上去攀谈一阵后,表示愿意带一程,便熟练地推开上面的农货杂物,找了个舒服的位子坐上去。
把旁边几个一起走的汉子晾到一边。
镇里的集市其实是开在镇墙边上的一大块空地,听说有几亩地,大大小小上百家商号,站在门口都能听到里面人来人往地热闹喧哗。
走入其中,就先看到墙角下已经停靠着一辆辆牛车,数都数不清,还有用毛驴拉货的。
避开挑担赶路的行人,穿过人群,空地上许许多多的摊位上都围满了人,满眼都是乡野土汉打扮,仅有少部分身穿绸缎钱褂子的富家翁在三五精壮汉子的护送下匆匆走过。
还有看着就觉得孔武有力的好汉,双臂扛着大木箱子,也不知是什么从山里得来的好货,直直往那一家家装饰古朴大气的店铺里走去。
今儿能把十里八乡的人聚到在一块,自然是因为,每半年,县里多位商号就会一块派遣出人手下到镇里的集市。
而他们每次集群下来,都会带来县里物美价廉的商货,或是通过商队从千里之外的地方运来珍稀特产,这些都是乡镇所没有的,也是平常老百姓都接触不到。
大伙都有着趁这次难得的机会,把半年家里积攒的收获拿到这来卖个好价钱的打算,然后就可以买下自己心仪之物。
李玄来此也是带着自己的目的,这边摆摊的人不下数百,多是许多靠山吃山的村民,云集着各式各样的山货,多有自己上山采的药草。
总比他一人去找,何年何月多不知晓,
在摊位前徘徊一阵,就把第二方案的辅材,只是普通的药草全部找到,都给买下。
其他的,以他眼光看来发现就不怎么样,兴致乏乏。
讲真第二方案难得就是主材,每一样无不是年份高且贵重的药草,值钱又不好找。
和边上打扮整齐的商贾攀谈起来,有年老者乐意指点一二,告知县里有一家大商号,背景深厚,几乎什么生意都做,但药材一类干得最厉害,许多专门干药商一行都比不过。
是一家外观装饰古色古香的双层红亮木楼,
一座醒目的高大建筑外前,细细打量其中,门厅宽广,海碗粗细的上好雪杉木遍布四方,墙上或挂五尺肃穆山水寒江图或贴娇艳牡丹刺绣丝帛,墙边依着朱漆木架上青瓷花瓶中朵朵白棠盛开。
抬头看去,周边雕工精细的斗拱飞梁,居中一硕大黑底铜边牌匾,镶着三个亮银大字--清木斋!
李玄朝里探了探头,发现一楼大堂中行人寥寥无几,但无不衣着华丽。
而里面的侍女见到这探头探脑的小子,觉得一副滑稽样子,有的捂嘴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