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便是海运,海域宽广且航船吞吐量大,一船可运的粮食比内河多得多。
不过海运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海上风浪大,由于天气等不可控因素,走海运货损太多,不是长久之道。
最后,其实也是唯一的办法,那便是启用运河运粮。
可南北之间并没有直接贯穿的运河河道,大部分河流都久缺疏浚。
若要启用运河运粮,那就得先疏浚河流,甚至有些没有河域的地方还得现修一段,使得南北连通起来。
朱棣思来想去,天明后便决定,开始疏通大运河!
首先,朱棣下令重开会通河,再逐步拓宽河域,彻底打通南北的漕运之道。
自从朱棣第二次远征漠北回来后,南北运河被修建得连通了起来,于是迁都一事,被朱棣在上朝时顺势提了出来。
虽然以前朱棣不曾提起过迁都,但修运河以及北平皇宫等等,诸事加在一起,朝臣们不是傻子,都猜到了朱棣的想法。
可毕竟朱棣没有明说,朝臣也不会主动来问,陛下,您是不是要迁都啦?
就在迁都一事被朱棣挑破后,可想而知反对的人不知凡几,朝臣们冠冕堂皇的说着各种理由,都被朱棣强硬的一一否决。
后来,不管朝臣们愿不愿意,朱棣还是将都城迁到了北平,北平作为离边疆更近的城池,也说明危险更多了一分。
迁都一事,真正让明朝皇帝自朱棣起,做到了:
天子守国门!】
作者有话要说:
提示[宋明两朝皇帝进入群聊]
赵匡胤:(骂骂咧咧.jpg)不讲武德,你们明朝的皇帝守国门了,我们宋朝的咋办?!
朱棣:你们也去呗~
“……”
提示[赵光义、赵恒、赵佶、赵构、赵…退出群聊]
——
[1]《明史》:二月己酉,大阅。庚戌,亲征瓦剌。
[2]《明史》:十一月壬寅,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第108章 韭菜盒子
“好!好一个天子守国门!好一个天子守国门啊!”
平行时空中,刚被革职的岳飞看到此等情形,也不免潸然泪下,若他大宋的帝王也能…
罢了,天子守国门一事,大概在宋朝是再不可能实现的了。
-
“这位明朝的皇帝,还是很有魄力的。”
果然,看人还是不能单看一面,之前秦始皇曾对朱棣造反一事不甚赞同,但这样看来,还是朱棣更合适当皇帝。
-
平行时空中,朱元璋正在与朝臣们商量出征之事,朱标与朱棣也在一边旁听。
突然,半空中的天幕开始放了起来,于是朱元璋道:
“行了,都先看天幕吧,看看老四又整了哪些事出来。”
这些天,天幕每日都在讲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棣登基后的远征之事等等。
搞得众人对朱棣以后可能会登基之事,已经觉得习以为常了。
自从迁都一事被曝光后,朱棣整日被亲爹撵着走,今日朝堂讨论对蒙古诸部用兵一事,朱棣才被破例站在了朱元璋身旁。
不过也没得到亲爹一个好脸色就是了。
就在父子俩打眉眼官司时,一旁的傅友德大呼:“陛下快看!燕王殿下疏通了大运河!”
原本闹哄哄的大殿瞬间安静了下来,武将们眼中都透露着赞许二字,文官们则表现出不屑和不赞同。
文臣武将们看着天幕吵得不可开交,文臣们觉得轻易迁都那是败国之相,况且京师地理位置这样得天独厚。
武将们则觉得北平也无不可,更何况天幕中的燕王殿下不是已经疏通运河了吗?
运河也通了,饭也能吃得上了,打仗的距离更近了,这对于武将来说的确是好事。
众人吵到最后有了短暂的停歇,此时天幕也正好说到最后一句,便是那句‘天子守国门’。
短暂的停歇过后,是武将们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纷纷朝着朱棣道:
“燕王殿下,标下拜服!”
“标下等拜服!”
天子守国门这样的话,现在是说不得的,因为当今天子还好好的坐在龙椅上呢。
但却不妨碍武将们对朱棣的佩服,天幕中的燕王登基后,不仅亲征漠北,还将都城迁至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