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朝廷的正规军,在多年征战下就早已不是燕军的对手,何况是这支临时东拼西凑来的队伍。
这些临时将士们看到燕军来势汹汹,吓得扔掉了手中的武器,四散开去,一边跑还一边骂骂咧咧。
当初征兵时说得好好的,什么燕军根本无力与朝廷一战,什么只要他们站在后头做做样子,就能每日拿工钱。
呸!原来竟是骗人的,站在后头第一个挨打还差不多!
就连他们这些不会打仗之人也看得出来,燕军行动间颇具章法,将士们一个个气宇轩昂,与朝廷一方真是天翻地覆的差距。
这群演谁爱演谁来演,总之他们是不想赚这份钱了,一个弄不好就丢了小命,多不划算?
因此这些壮丁将双手举过头顶,跑至燕军跟前大呼这零钱他们不赚啦,只求放他们离开。
领队的朱高煦哭笑不得,敢情他们谋划了半天,原来朝廷军竟是临时拉人来赚零钱来了?
于是挥了挥手让他们自散开去不做追究,壮丁们千恩万谢的结伴离开了。
他们从此懂得了一个道理,天上没有馅饼可掉,好赚的零钱,那都是要掉脑袋的,还是脚踏实地干活来得实在。
盛庸瞧见陛下就给他安排了这样的部下,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他就不请缨来阻拦燕王了,这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打法啊!
于是盛庸扯了扯马缰,面带微笑的,快速溜走了…
朱高煦等人就这样在短时间内,看见了对方从主将到士兵行动高度一致,又被刷新了三观。
剩下的将士们也不是燕军的敌手,或被打败或直接投了燕军,总之江对岸的燕军主力就这样顺利的渡了江。
成功拿下了高资港后,燕军众人才真正松了一口气,同时一股巨大的喜悦涌上了心头。
自从起事以来,历经三载有余,他们殿下总算快成功了!
渡了江,便再无人是燕军的对手,他们都是燕王殿下的元老功臣!
诸将领纷纷大呼,进京!进京!
朱棣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诸将本以为朱棣要宣布即刻向京师进军的消息,没想到朱棣却拿出了一张地形图。
指着一旁的镇江说道:“此地不拿下,后患无穷矣,当先克镇江。”
诸将还是不理解,殿下此时已经夺取了高资港,为何还要回头去呢?
要知道高资港在镇江前头,夺了高资港,完全可以朝京师进军,殿下为何非要将后头的镇江也拿下?】
-
平行时空中,朱元璋却对朱棣的这一步棋大赞道:
“嗯,老四这回有了长进,知道先取镇江,谋定而后动,方是上策。”
朱棣惊呆了,他家老爹什么时候这么有文化,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文绉绉的辞藻。
也许是朱棣明晃晃的表情太明显,脸上就差写着‘爹居然悄悄读书了’几个大字,被朱标敲了下脑袋。
捂着脑袋的朱棣刚想闹腾,朱标却直接开始夸了起来:
“镇江水路四通八达,得了镇江之后,确实没了后顾之忧。”
朱棣被夸得欣喜又稍有惭愧,毕竟在天幕中,他的确是与大哥的儿子抢座位…
【看完朱棣出示的行军图后,诸将都起身对朱棣鞠了一躬,要说厉害还是他们家殿下厉害。
他们只知京师近在眼前,一般人早就即刻打去了京师,没想到朱棣能按捺住心绪,想得这样深远。
皇位现在于朱棣而言可谓唾手可得,不过历来夺位失败的英雄豪杰们,总会叹一句功败垂成。
为何他人到了眼前的胜果摘不下,而朱棣却能获得成功,从朱棣的谨慎行事便可窥探一二。
夺了镇江,等于截断了南京的门户,纵有援军到来,一时半会儿也难过镇江这一道关口。
稳住了后方,才能在前头发力,哪怕局面已经朝朱棣一方一边倒了。
朱棣命水师在战船上挂满了燕王的旗帜,将这些大船都开赴镇江,停在离码头不远处的江面上。
镇江守将童俊看见这些挂满燕王旗帜的战船,不由得悠悠叹了口气,就连水师都投了燕王,他还能再做怎样的顽强抵抗呢?
有了前面的浴血奋战,燕军逐步积累了经验,朱棣积攒了声望,因此燕军这场靖难之役打到最后,基本已所向披靡。
燕军主力将士就这样在镇江驻扎下来,本以为这次他们家殿下总该去攻打京师了,可燕王却说,要带他们去一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