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对于柳知府来说,他会坚定地执行朝廷的政策。
毕竟龙州死人,关他一个柳州人何事?
流官坏就坏在这一点,好就好在这一点。
由于流官是外地人,好处就是更容易执行朝廷的命令,保证中央的权威。
同样的,朝廷要撤换不合格的流官,更加容易,不会像地方豪强那样尾大不掉,难以遏制。
至于坏处的话,他们为了官帽子,往往不惜一切代价。
楚无疆笑了笑说道:
“本侯知之矣。”
“先生赞同少用【封建】,多用【郡县】。”
“这样一来,就要多用科举官,儒门就会大兴。”
“可是地方全面削弱,一旦外敌入侵,中央瓦解,如之奈何?”
正如楚无疆的前世,历代对于【封建】与【郡县】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比如唐朝的士人深知藩镇危害,以柳宗元的《封建论》为代表,批判了封建制,赞扬了郡县制。
但宋朝时,朱熹则认为地方太弱,遇到外敌入侵时,地方失去反抗能力,一旦中央瓦解,就容易一起完蛋。
朱熹的预言在宋朝与明朝都得到验证,两度亡天下。
所以明清之际,再度掀起【封建】与【郡县】的争论。
当然是不是【郡县制】的完善导致亡天下,有待于商榷,只是那时的士人是这样看的而已。
天命王朝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制,不是完整的郡县制,有点像汉朝【封建】与【郡县】并立的局面。
有官僚,有封王,有军事贵族等等。
面对地方豪强林立的局面,白夜自然主张削弱封建,提升郡县,他提出的主要观点,更接近柳宗元的《封建论》。
目前士林的主要观念是封建制坏,郡县制好。
这样一来的话,科举官能分到资源也会更多。
楚无疆熟读史书,他看懂了白夜的政治主张,并提出朱熹之问。
天命王朝面临邪魔入侵的压力,若地方削弱太过,一旦人族邪魔大战,就只能靠中央了。
中央一瓦解,那就彻底完蛋了。
白夜无愧于龙门子弟,他补充道:
“侯爷,这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法子。”
“地方做大要削,中央失控要管,总会有一个平衡点。”
“科举选拔文官,会造成力量失衡,那在考核上,就该尽量扩大考核范围,不使一家做大。”
“臣下并非儒门子弟,传承自纵横家的道统,不使儒门专美于前。”
“圣人自有制度,霸王道杂用之。”
楚无疆颔首点头。
【这黑晨思路还挺清晰的,是个实用主义者。】
【有这样本事的人,不太像是间谍。】
正如楚无疆的前世,科举制度自然是伟大的发明,比起选拔考试来说,依靠血统传承官员,明显更加糟糕。
但科举制度发展后,只靠经书来衡量能力,于是又产生新的问题。
从来没有尽善尽美的方案,楚无疆也不可能一次性跨越社会的发展阶段。
路要一步步地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楚无疆这才露出笑容道:
“黑晨先生言之有理。”
“只是帝室虽衰,天命未改,不可与争锋。”
“楚家世受国恩,当待天命变化。”
白夜明白自己过关了,他露出惊喜的笑容:
“多谢侯爷的信任。”
楚无疆笑了笑说道:
“谁家安排死士,能把学问做到这份上,那本侯也认了。”
白夜对于治国的研究,基本上到了国家要用什么政治制度,哪些策略会造成什么副作用等等,他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说宰辅之才,将来执政一方,也不担心他搞得太差。
至于施政能力,可以进行训练。
白夜连忙解释道:
“臣下只是偶有一得罢了。”
“自古读史,便是为了总结兴衰盛亡之理。”
“只是兴亡难测,唯尽力而已。”
楚无疆笑道:
“说得很好。”
“先生能有这份敬畏之心,本侯十分满意。”
比如楚无疆的前世,封建与郡县贯穿始终,时常反复,郡县制度真正大成,要到宋朝,是以抑制武人为代价的产物。